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布达拉宫(新) > 探秘布宫 > 建筑  > 详细页面

在古籍中找寻藏族建筑的文化之根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肖静芳、牛锐 2018年06月26日 阅读量:

  藏族建筑是人类在极地环境下创造的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人居文化,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学界尚缺乏对藏族建筑系统的研究。日前,藏族建筑古籍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出版项目在京启动。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深入追寻藏族建筑艺术之美及揭示建筑背后藏人的精神世界开启一扇门。

  藏族建筑的价值何在?

马扎·索南周扎设计作品——玉树囊谦博物馆。 资料图片

  法国建筑师爱斯特尔6年前卖掉自己的房产,在云南德钦县的玉杰村租了一幢三层传统藏族土掌房,从此定居下来。她说:“藏族土掌房是我最喜欢的建筑。”

  藏族土掌房只是藏族众多建筑类型中的一种。宫殿式建筑如布达拉宫、庄园式建筑如帕拉庄园、寺院式建筑如大昭寺,以及以碉楼、帐房等为主体的藏式民居,构成了自成一体而独具特色的藏族建筑体系。

  然而,在中国各高校的建筑学院中,很少有人专门研究藏族建筑。这一方面是囿于环境的限制,研究藏族建筑必须长期在高原上做田野调查;另一方面,则是资料匮乏所致。藏族建筑的资料一部分来自工匠的口传文献,一部分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藏族古籍之中,而这两方面都需要有藏文基础,对非藏族人士来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马扎·索南周扎是全国第一批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的藏族建筑师。从业多年,他设计了170多座寺庙建筑,其中包括玉树地震后恢复重建的禅古寺大经堂。进入这个领域越深,他越感到自己的渺小。“最初只是跟着寺里的僧人学习建筑的形制构造,自己照本宣科把它呈现出来。后来做得多了,才发现其中的含义是那么深遂。每个佛龛、每根柱子都不是随随便便设计的,都蕴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宗教仪轨信息。”马扎·索南周扎说。

  这些年,马扎·索南周扎边做设计边研究,最终酝酿出一个宏大的计划——对现存藏族古籍中的建筑内容做系统的爬梳、整理,并按现代建筑学条目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研究,分批出版藏族建筑古籍文献资料,从而宏观地展示藏族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我沉迷于藏族建筑文化,不仅因为它是属于藏民族的,更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在极地环境下与自然地理和谐相融的人居文化。”马扎·索南周扎说,藏族建筑凸显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的生态价值,同时又具有雕塑般的美感,蕴藏着宗教、文化等多重内涵,对它独特价值和意义应该进行挖掘、彰显,而对古籍文献的整理正是基础性的工作。

  藏族建筑文献丰富庞杂,亟待挖掘整理

马扎·索南周扎设计作品——西康色须寺。 资料图片

  1月26日,藏族建筑古籍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出版项目启动仪式暨理论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这是马扎·索南周扎今年计划召开的6场研讨会的第一场。其后,他还要在西宁、兰州、成都、奥地利维也纳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分别召开研讨会。

  对于藏族建筑古籍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出版项目,国家民委原副主任、著名藏学家丹珠昂奔评价其意义重大。他说,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但迄今没有集大成的作品面世,许多珍贵的典籍文献还沉睡民间,进行系统整理很有必要。

  丹珠昂奔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在藏族聚居区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建筑,这是藏族建筑文献整理的现实意义所在。此外,如果这一项目做好了,对于藏族建筑学科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都有积极作用。

  按照设想,该项目将用5年时间寻找、收集、整理基础资料;之后,对基础成果进行归纳、编目,建立既符合现代建筑学原理又具有藏族自身特色的文献呈现方式。项目的开始阶段会进行小范围试点,争取摸索出一套具有藏文化特点的文献收集整理方式。

  据介绍,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将采取机器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方式。机器检索依托相关科研院所的古籍数字化资料库;人工检索则依托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藏学院的师生。

  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到,关于藏族建筑的内容,只有《大藏经》五明文化的“工巧明”中有专门论述,其他绝大多数散见于各种典籍,比如某个重要寺庙的建造细节,可能要到寺庙的文献里去找。毋庸置疑,这是个庞大的工程。

  “藏族建筑古籍内容丰富且分散,对课题组来说是很大的考验。”著名藏学家降边嘉措说,藏族根据分布地域不同,农耕区、游牧区、半农半牧区本来都有不同的建筑传统,可现在藏族聚居区很多地方的建筑风格都趋同了,因此挖掘抢救传统建筑文化具有紧迫性。

  住建部原总工程师姚兵认为,藏族建筑古籍整理既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同时鉴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思想,其又有不容忽视的政治意义。

  聚沙成塔,呼吁社会广泛参与

马扎·索南周扎设计作品——康巴诺宗。资料图片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藏族建筑古籍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出版项目给予了高度赞誉,但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如此大的项目,理应由政府层面来牵头实施,马扎·索南周扎作为民间建筑师发起这样庞大的项目,如何保证其顺利完成?

  马扎·索南周扎的身份有些“复杂”。本质上,他是一个建筑师。2006年,他在西宁创建了明轮藏建公司,从事藏式建筑设计。但是,对藏族建筑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追寻,使他不断奔走、呼吁,并为此专门成立了明轮藏建研究院。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15年成立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以及2017年成立藏族建筑文化专项保护基金会时,都将明轮藏建研究院作为依托单位,因此马扎·索南周扎又有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藏族建筑文化专项保护基金会秘书长两项头衔。

  正是在这两个“中”字头平台上,马扎·索南周扎多方联络建筑界、文化界、藏学界的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发动大家群策群力。在这个理想日益缺失的现代社会,很多人被马扎·索南周扎的情怀所打动。他的公司年利润1000万元,虽然不算很多,但维持20多人运转绰绰有余。但他把挣的钱都用于搞田野调查、开办研讨会、翻译出版优秀的建筑类书籍了。

  在马扎·索南周扎的努力下,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表示,将尽可能把藏族建筑古籍文献抢救整理及研究出版项目的一些子项目纳入本单位的相关项目之中。体制内机构的参与,或将大大减轻这个项目的经费压力,同时有利于社会关注度的提高。

  “我知道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我的倡议和努力能唤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家都来出一把力,我相信聚沙成塔,这件事一定能办成。”马扎·索南周扎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