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理论  > 详细页面

深化边境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刘莹 2022年07月11日 阅读量:

  我国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2.2万多公里,其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境地区发展,自1992年推进沿边开放以来,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倡议等。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国家认同的提升。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深化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联动机制,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弘扬优良家风,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青少年对于伟大祖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贯穿到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过程,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家长应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升华爱国爱家的情怀。

  创新理念方法,提升学校教育水平。一是优化教育内容。边境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更好地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要遵循青少年心理认知规律,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丰富教育载体。要广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多学科协同合作,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国家认同教育。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从空间上强化陆地和海洋领土主权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在艺术教学中,通过讲授中国画、书法、陶瓷等传统艺术,让青少年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格师德考核,加强师德监督,重视师德奖励,形成以德育师的制度环境。要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估评价等各个环节。

  整合社会资源。一是优化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国家认同起着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是加强宣传引导。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针对青少年特点,利用新媒体开办以国家认同教育为主题的公众号、视频号,润物无声。三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重要活动期间,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开展诵读、演讲、课本剧、书法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

  总之,国家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一体推进、形成合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作者:刘莹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