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技艺  > 详细页面

和林面塑

来源: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网 2023年03月21日 阅读量: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以面粉为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型艺术品,已有千年历史,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及小巧的玩赏品和陈设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和林格尔县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前沿地带,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明清时期,随着的走西口兴起,大批山西、河南等地的老百姓的涌入,把许多中原文化和民俗习惯带入入和林格尔县,面塑就是其中之一。和林面塑实际上是馍,用面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动植物造型。先前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当时农民们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造就了一大批面塑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在和林格尔县的广大农村地区,有些年长的妇女几乎都是技艺高超的面塑高手。就捏制风格来说,和林地区面塑风格古朴、粗犷、豪放、深厚,却不乏细致、优美、精巧。它主要以以面粉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食用颜料,用手指和简单工具剪刀、梳子、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像。

  制面塑的工具比较简单:有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红豆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面塑的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另外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现在人们在春节、清明节、“寒食节”,农历七月初五,婴儿闹满月,过十二岁生日,老人过寿等活动中,农家妇女用白面按当地习俗捏制各种面塑制品,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由于是自作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

  和林格尔县面塑的按用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春节(过大年)来临前,家庭妇女用白面捏制小狗、小猫、玉兔、鱼娃娃、莲花的面塑制品,上面点缀红枣、花生等。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家庭和睦。

  2、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时,家家户户蒸“寒燕”给儿童用白面捏成各种果品,蒸熟后,插在酸枣树枝上,悬在梁间,好像小鸟压枝,既能欣赏有不误儿童食用。这些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焚火,冷食一日”,而燕子象征春天到来。

  3、农历七月十五,要捏面人,有胖娃娃、大罗汉,供小孩食用,有些地方,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的分为单头蛇和双头蛇。旧时的民俗,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

  4、婴儿过满月,十二岁生日,一般由长辈制作直径达二尺的“面圐圙”,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在放置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中间的放手和兔,名曰“守住亲娘不离手”

  5、当地有一种供品为“枣山”,这种以面拼成三角形或圆形,再在上面重叠三四个“小元宝”,同时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和林格尔面塑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及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些上了年纪的会面塑的老人相继离世,这项技艺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地,应加强宣传,多培养传承人,让这项悠久的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资料来源:和林格尔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