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林壮族八音

来源: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人民政府 2023年03月30日 阅读量:

  壮族八音,原指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所谓"八音",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壮族八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兴于清代,盛于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流行于邕宁县及其周边广大地区,以"邕宁壮族八音"为品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民俗吹打乐的缩影。2006年,邕宁壮族八音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林壮族八音是盛行于上林县壮族居住的白圩镇、大丰镇、明亮镇、澄泰乡等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它起源于广东佛山地区。清朝道光年间,出于经商的目的,不少广东省佛山一带的商人移民至上林定居,并将佛山的音乐带到上林,聪明的白圩一带的壮族先民吸收了佛山移民的音乐精华,并与本地的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具壮民族特色的上林壮族八音。

  上林壮族八音演奏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元宵佳节、婚娶、满月、贺新屋、祝寿、迎神、祭祖、殡丧等风俗活动中都要演奏八音音乐,演奏的内容包含喜乐和丧乐两大部分,在结婚、贺寿、节日等喜庆场合演奏喜庆的曲目,在老人千古逝悼等丧事则演奏哀乐曲目。其形式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以乐器演奏为主,文场不仅有乐器演奏,还有壮语清唱。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固定成套乐曲,演奏内容和曲目多样化,乐曲具有鲜明的主题性,直接反映了乐曲的内容,它在上林白圩一带壮民族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壮族人民同歌哭、共悲欢,真实地反映了上林白圩一带壮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为广大百姓所喜爱,是上林白圩一带壮族人民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八音音乐面临着现代音乐的挑战,以及传承面临断层的境况,上林县文体局和文化馆已启动对上林壮族八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并制定各种措施和计划对其进行依法保护。

  

  资料来源:广西省南宁市上林县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