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音乐  > 详细页面

山打拾锦:穿越时空的妙音

来源:福鼎市人民政府网 2022年12月12日 阅读量:

  2010年3月,福鼎桐山打拾锦入选第三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不必用语言,便能表达世事万物,那就是音乐。《论语·述而》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则典故:“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说的是孔子出使齐国时聆听了三天韶乐演奏,如痴如醉,以至于一连三个月连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由此可见音乐的独特魅力。起源于公元十四世纪的纳西古乐,以高深古雅、曲高和众而享誉世界,有“天籁之音”的美称。在福鼎也有这样一种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古乐,它的音乐风格、演奏方式、曲谱乐器等方面都与纳西古乐有很多相似之处。历经二百多年,既是“阳春白雪”之音,也为“下里巴人”所好,它就是桐山打拾锦。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它的身世一直悬而未决、扑朔迷离,让人着迷。

  施厝巷,一条静默在福鼎城南的古老街巷。幽深的庭院,古旧的窗棂,刻龙雕花的飞檐,布满青苔的墙脚,弥漫着平淡与安宁。同样有着浓厚古朴气息的民间音乐——桐山打拾锦,就从这里发端,源远流长,传承了三个世纪。走进古巷,一阵沁人心脾的丝竹之声从深宅大院中袅袅传来。那乐声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婉转低回,节奏越来越快,渐渐融为一体……循着动人的旋律行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群年过花甲的老艺人,他们围坐一堂,指间流出的音符,清纯若空谷来风,萦绕在院落的窗棂椽梁之间,乐声初停,余音未尽之时,钹、铃、锣的金属声交替着悠然而起,更增添了空灵的静谧感,使人体味到一种玄妙悠远而又超然的意境。穿越时空的旋律、柔美和谐的流韵、静谧安祥的氛围,驱走了尘世的嘈杂,抚平了红尘的烦忧,叩动着听者尘封的心门,让人从心底感到震撼,深发思古之幽情。

  老艺人们演绎的这段音乐正是桐山打拾锦,是以击打器乐和丝竹器乐有机配合,轮番演奏若干曲牌的一种音乐演奏形式。这种古老的音乐有着儒家雅集型细乐的气韵特色,至今还保留着罕见的工尺谱。因演奏曲目与昆曲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又是桐山施氏家传古曲艺,也被称为“施厝昆腔”。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继承与发展而来的,桐山打拾锦当然也拥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清康乾盛世,天下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京剧、昆曲、越剧、提线木偶、澎澎鼓、布袋戏等曲艺演出在福鼎城乡得到了蓬勃发展的土壤。桐山施氏为名门望族,文化渊深,岁时节令常邀请江浙一带的梨园戏班演出,并蓄养家班,延师教习,以示风雅。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孕育出了一位民间音乐家,他就是桐山打拾锦的创始人施大惠。施大惠(1736-1808),字乃吉,号迪峰。自小聪颖博学,精通经史,尤其酷好音律,一生不慕功名,潜心古乐研制。《施氏宗谱》中曾这样叙述这位民间音乐家:“迪峰公善作器具,屋中箫笛无数皆公手制。每风清月白,酒蘭烛炽时吹奏娓娓动听。”由于从小耳濡目染,施大惠对优雅婉转的昆曲情有独钟,他常以曲会友,与众多擅音律、会乐器的文人贤士切磋交流,日日笙歌,夜夜萧鼓,自娱自乐。

  一门艺术的兴起需要始创者,更需要集体创作的浓郁氛围。而当时的氛围恰恰使集体创作成为可能。施大惠在众曲友的帮助下,借鉴、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戏剧音乐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特点,对昆曲曲目中的伴奏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加工。他将鼓板、笛、管、箫、笙、锣、弦子等乐器集于一堂,以集锦的方式把多种戏剧音乐有选择的吸收融合起来,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具有一定意韵的曲式和旋律,即一定的音乐形成进行演奏,并取其名曰:“拾锦”。据称当年所创曲目有十首,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已经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消失在历史长河。至今仍可找到的工尺谱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搜集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首分别是:分别为昆曲中的《想当初》、《五阵东向》(又称“赶渡”)、《莫不是》、《思凡》,黄梅戏中的王老虎游春调《游春拍打》,再加上新改编的江南小调《梅花三弄》和聂耳编写的《金蛇狂舞》。

  道光年间“施氏宗祠”建成后,打拾锦就成为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仪式,施氏族人们用它与各方神灵沟通,与逝去另一世界的故人的灵魂对话,相互慰藉。此时,打拾锦还以祭祀专属音乐而一直高居庙堂,没有机会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民国,拾锦才卸下了昔日礼仪大乐的光环,作为台阁、高跷采街的前导乐队,走向社会,深受民间青睐而流传。不论是在轩厅深院、舞榭歌台,还是儒林雅会、庙堂盛典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经过两百多年几代民间艺人的发扬光大,桐山打拾锦成为福鼎民间艺术中一朵风格独特的奇葩。

  桐山打拾锦之所以兴盛不衰,全靠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它的演奏不靠一人一器所为,而靠乐队全体成员的默契配合。演奏所用乐器种类繁多,以曲笛、竹胡为主,辅以板胡、二胡、中胡、高胡、三弦、月琴、琵琶、撞铃、木鱼、夹板、鼓、大锣、汤锣、大钹、小钹等,可增可减,几乎可以说是一支民乐“交响乐”。演奏这么多不同材质、不同音色的乐器,高低轻重,强弱缓急,都要调度得当。演奏时张弛有致,高低错落,节奏分明,粗犷与幽雅相间,高亢与婉转并存。激越时,紧锣密鼓如金戈铁马,令人热血沸腾。舒缓时,琴悠笛鸣如行云流水,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心灵享受。

  现代音乐有五线谱和简谱记录旋律调性,桐山打拾锦也有自己独特的记谱方式——工尺谱。工尺谱就是乐谱,是以汉字作为音乐符号,标注在曲子旁边的记谱方式,宫谱的符号“上尺工凡六五乙”,就相当于哆到西的一个完整音阶。今天,我们依照这样的曲谱,就能演奏出两百年前那段幽远深沉的旋律。

  上世纪六十年代,桐山打拾锦乐队曾多次参加省、市群众文艺汇演,作为一种庄重、高雅的文化艺术,深受观众好评。十年浩劫期间,拾锦曾经一度沉寂,被埋入历史的深海,音讯杳然。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批志同道合的拾锦爱好者共同努力下,才重新组建乐队,挖掘整理古曲谱,坚持每周排练,终于在施厝巷内又悠然奏响乐章。近年来,拾锦乐队不仅频频亮相文艺演出舞台,还走出了福鼎到各地交流演出。2008年,桐山打拾锦被列入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宁德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支流,桐山打拾锦仍将继续在福鼎这片沃土上演绎着中华传统文化含蓄、温和的特有气质,鸣奏着团结拼搏、鼎力争先的福鼎人民不断开拓奋进的最强音。

  

  资料来源:福鼎市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