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传统生活用具  > 详细页面

新疆古代手杖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阿迪力·阿布力孜 2018年08月14日 阅读量:

洛浦县山普拉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手杖。阿迪力·阿布力孜供图

吐鲁番墓葬中出土的北朝至唐代时期的鸠杖。阿迪力·阿布力孜供图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南疆遗址墓葬里发现了一些古代的手杖,有普通的木手杖,也有西方色彩的权杖,以及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鸠杖。

  新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手杖,出自于若羌县罗布泊小河墓地。2004年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小河墓地M24墓发现一件距今3500余年的手杖。手杖把手粘接着用骨雕刻的人面像,高约11厘米,最宽处有1.2厘米。像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端1/4是人面,上端3/4的部分又高又尖,可能象征着帽冠。整个人面鼻子夸张,鼻梁高突。木杖中段围裹着黄色、黑色鬃毛,鬃毛的外面密密地缠着绳子。

  M24墓主人是一位中年男子。该男子发须金褐色,手腕佩戴7圈珠链,额鼻图画红色线条,腰部摆放着一具牛头,牛头额鼻图画红黑色线条依稀可见。手杖放置在死者的足部,学者们推测是祭祀时使用的法器。

  1996年,且末县扎滚鲁克墓葬中出土了3件距今约2500年的木制手杖。其中一件保存得比较完整,长91.2厘米、粗1.2厘米,把手是利用自然柽柳外形稍作修理而成的。

  1984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洛浦县山普拉墓葬中发现了6件手杖。这些手杖皆用细木棒制作而成,表面光滑,手柄分为曲柄和球柄两种形制。手仗长66至120厘米,粗1.6至3.6厘米。其中一件曲柄手杖的手柄呈倒钩状流线型,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与今天的手杖比较接近。山普拉古墓群是汉晋时期西域36国之一的于阗国的公共墓地,所以,这些手杖应是当时于阗国人使用过的遗物。

  新疆古代最早的权杖类文物,是2003年在小河墓地发现的圆形白玉石权杖头。1996年,考古人员在民丰县尼雅遗址采集到一个白玉权杖头,权杖头直径6厘米、高5厘米,保存完好,表面十分光滑,是汉晋时期精绝人的遗物。

  关于权杖的来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首领为显示自己的权力来自神灵,常手握部落所崇拜的图腾,表明自己是人神合一或神的化身,后来,为携带方便,图腾逐渐演变成权杖。

  另一说是,远古时代,部落首领多为有智慧的长者,为行走方便,也为随时惩罚违法乱纪者,他们手中握有经过本部落全体成员认可、有特殊标记的手杖。后来,这种有特殊标记的手杖就成为首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逐渐演化成各种各样的权杖。

  全世界发现最早的权杖头存在于西亚的安纳托利亚和两河流域,而国内发现的权杖头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西藏、陕西和内蒙古等地。比如,甘肃西河县宁家庄出土了5000年前的彩陶权杖头,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出土了3800多年前的权杖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也出土了权杖头等。有学者认为,权杖在西亚出现以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特质,开始向外传播辐射。权杖文化从西亚地区向西沿地中海沿岸进入埃及,向西北传入东南欧,向北传入高加索地区,向东则进入中亚和东亚。

  鸠杖是具有中原特色的手杖,在全国各地古墓都有发现,汉代画像石刻也生动记录了鸠杖的实物资料。鸠杖也叫王杖或玉杖,是自西周以来,朝廷政府为倡导尊老养老而授予老人的手杖。周代的“高年授杖”活动,一直延续到汉代以后。汉高祖刘邦即位不久,就向全国颁发了《养老令》。汉文帝时,也颁行了《养老令》,并实行了“高年授杖”制度。《后汉书·礼仪制》规定,每年秋天,给年满70岁的老人授予王杖,八九十岁的老人,额外赐予物品。王杖的顶端以鸠鸟作为装饰。鸠鸟是古代“不噎之鸟”,寓意老人饮食顺畅、健康长寿。

  吐鲁番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北朝至唐代时期的鸠杖。该鸠杖通体涂黑,长1.74米,杖头是一只雕刻精细的木鸠,身涂少许红色,口衔红绶带。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原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比较密切,中原的许多管理制度和生活习俗传入西域,新疆墓葬出土的鸠杖说明,“高年授杖”制度曾一度流传于西域高昌地区。

  新疆很久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荟萃的重要地段,也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新疆古墓发现木权杖与玉石权杖头,说明来自西方的权杖文化,确实存在于古代新疆,并由新疆传入到中原内地。与此同时,从汉代起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日趋密切,鸠杖在新疆古代墓葬里出现,也反映了当时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