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歌舞资讯  > 详细页面

德安乡民间葫芦笙传统舞蹈项目简介(市级保护项目)

来源: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2022年12月07日 阅读量:

  概述:

  葫芦笙舞蹈主要流传在宁洱县德安乡兰庆村,该行政村隶属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地处德安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60公里。东邻文化村,南邻石中村,西邻景谷县,北邻梅子乡建设村。辖平掌、瓦房、泥塘等12个村民小组。

  德安乡民间葫芦笙传统舞蹈的历史源流

  传承在德安乡葫芦笙舞蹈已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哈尼族民间传统节日、娶亲嫁女,生儿育女、乔迁新居等时节、都要举行传统的跳笙活动,一跳就是一个通宵。而且各个寨子里老幼都会跳笙,因此传承较为广泛。它不仅保留有传统的娱乐活动,也保留着大量的生活劳动歌舞。从葫芦笙舞中我们可以找到当地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和节日习俗的演变及发展。葫芦笙舞蹈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均有模式性、群体性和变异性等民俗文化的特点。把一些自然形态的舞蹈逐渐整理规范为相对稳定的组合套路,也真实记录下了当地人民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轨迹。现在,仅德安乡兰庆村共有葫芦笙传承成员一百多人。其中,男96人、女10人、少儿10人,平均年龄约40岁左右。

  “跳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套路或跳法,我们从哈尼族民间收集到的有:

  顺江边 、二折一 、白鱼翻身(双翻)、白鱼翻身(单翻)、跺脚笙、苍蝇搓脚、圈圈笙、合脚笙、龙摆尾、三跺脚、倒回龙、闪闪笙、两脚笙、并脚笙。

  基本内容

  “芦笙舞蹈”其表演形式多为大圆圈的顺时针或逆时行,合着芦笙欢快的节拍,双脚踏着领舞者的脚步,摆动双手,抖动全身的每一块肌肉,围绕着火塘或桌子,翩翩起舞,周而复始尽兴地跳个不停。基本套路有:脚步的踢、踏、跺、跳、韧、抬、走等;手势动作有甩手、拍手、相互拉手、扶肩等,上身随舞步前弯或后仰或左右转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套路或跳法,经常跳的有“顺江边”、“二折一”、“小白鱼翻身”、“苍蝇搓脚”、“回你娘家”、“懒婆娘笙”、“三跺脚”、“五跺脚”等跳法。葫芦笙舞在农村无论是节庆日、婚姻嫁娶等都很适用,能为现场增添浓郁的喜庆氛围。

  传承现存相关制品及实物资料

  德安乡兰庆村民间葫芦笙属于管乐器,是用长把干葫芦掏空作笙斗,按一定部位旋5个洞口并插上长短不等的5根竹管,内安簧片,吹时震动发音。因此,葫芦笙舞是用葫芦笙伴奏而得名,是少数民族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自娱性集体舞,统称为“跳笙”。

  相关乐器制品有:葫芦笙,是用长把干葫芦掏空作笙斗,按一定部位旋5个洞口并插上长短不等的5根竹管,内安簧片,吹时震动发音。

  民间葫芦笙传统舞蹈主要特征

  《葫芦笙舞》因用葫芦笙伴奏而得名,是宁洱哈尼族和其他民族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自娱性集体舞,它与彝族中的《小三弦》同类型,民间统称跳笙。

  其表演形式多为男女围成大圆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基本动作有:舞步的踢、踏、跺、跳、韧、抬、走等;手势动作有甩手、拍手、相互拉手、扶肩等,上身随舞步前弯或后仰或左右转动。伴奏使用的乐器主要是葫芦笙。

  民间葫芦笙传统舞蹈的价值及影响

  “葫芦笙舞”统称“跳笙”,被各族群众所喜爱,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能使人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笙场”也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和团结的重要场所,是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扎根民间的各类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资料来源: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