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歌舞 > 民族舞蹈 > 舞蹈概述  > 详细页面

苗族舞蹈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郑家齐 2017年11月13日 阅读量: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其中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刘军供图)。

踩堂舞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但为了体现不同地区“芦笙舞”的差异和特色,人们只好又在“芦笙舞”前冠以地区名称加以区分。因此,就出现了“广西融水芦笙舞”“贵州黔东南芦笙舞”“贵州花溪芦笙舞”等众多的“芦笙舞”形式。男吹芦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只有在贵州,不逊于男子的苗家女,在“踩堂”中抱芦笙边吹边舞,可谓是其它地区“芦笙民族”不曾有的一道风景。苗族的青年男子,在必须吹得一手好芦笙、能参与集体的“芦笙舞”外,还能掌握有着特殊高难技巧的单人或双人表演形式的“芦笙舞”,那他就会成为男性中的佼佼者而更多地赢得未婚女子的青睐。贵州省花溪的苗族青年男女,每当年节喜庆时就会自动聚到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在演奏芦笙的人群中,除青年男子之外还不乏妙龄少女。她们与男芦笙手同站一个舞圈,毫不逊色地边吹奏着手中的芦笙边与外圈的女子共舞。两个舞圈相互交叉、换位,一会儿向中心蹦跳聚拢、一会儿又向外围旋舞散开,有如百花园中的朵朵鲜花在争妍绽放,又好似缤纷的彩蝶在纵情歌舞。虽然这些舞者都并非出自专业的舞人,但舞蹈风格的古朴、潇洒和舞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令一旁的观看者也会被这充满生机的歌舞所感染,乐不可支地随歌舞而拍手顿足。

锦鸡舞

  “锦鸡舞”也是在铜鼓和芦声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妇女在铜鼓坪上表演的传统祭祀性舞蹈,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自古对飞鸟图腾的崇拜和向往。她们头戴银饰,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间束若干条五彩镶边,末端坠挂银牌和流苏似锦鸡华丽羽毛的彩条长裙,臀部被高高垫起效仿锦鸡高翘的尾羽。她们围圆圈起舞,舞蹈动作缓慢,在或向前或向后的舞步中,模仿锦鸡频频“踱步”“旋转”和“飞翔”,随动作变化而使腰间彩带起落飘散的舞姿,把人们的心又带回到远古时代。象征凤凰的“锦鸡舞”,充分表现了苗族妇女为祈求民族富足和五彩人生虔诚而肃穆的场面。

贵州丹寨苗族锦鸡舞服饰 黄祥友摄影 引自民族画报

板凳舞

  苗族的板凳舞主要流行于贵州革一、后哨、大塘、台盘等地。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这种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舞蹈时有两种跳法。一是由一名妇女敲击板凳,其余妇女围圈用双手随节拍拍手,双脚轮换边歌边舞。歌词内容结合活动内容随兴而编,但大多歌词是围绕攀亲内容而唱。另一种板凳舞是参加舞蹈之人每人双手各持一只凳子,集中在较宽的坝子上,一起围着圈子转跳,舞蹈动作是先走右脚用脚踉向外、前点两点,与此同时双手的板凳也击两下,之后收左脚向内、前点两点,双手板凳也即拍两下。如此反复几遍后,圆圈队形又逐渐转换为面对面并列两队形。舞蹈动作基本同前,舞时两对面伸出右手持板凳相互击一下,又换左手相互击一下,二人在做这两个动作时,各自的右、左脚跟也互换点地。之后,面对面各自转身向外斜成“弓”字形击了两下,与此同时二人屁股相撞,百褶裙子飞扬。如此反复几遍后,各人又边击板凳,双脚同时起跳如蛤模跳跃状,一边手击板凳,一边与其他舞蹈妇女用臀部东击西碰。如此反复狂舞,直到兴尽方休。

图为剑河苗族水鼓舞 莫章海摄影 引自民族画报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