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研究 > 民族学与人类学 > 基础理论  > 详细页面

解释人类学及其理论渊源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2019年07月30日 阅读量:

  解释人类学认为文化的作用和外承在于外界的象征符号,而不在于内心。文化是社会运动者利用象征符号为自己制造的意义和组织的逻辑。象征符号规定了人们如何理解和看待世界,它的意义只为行动中的人所知,而行动中的人又随时赋予旧符号新的意义。所以人类学家对文化符号只可理解和指会,社会人类学者的工作是通过了解土著观点,解释象征体系对人的理念和社会生活的界定。

  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思想: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帕森斯的社会、文化与人格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哲学家永赖尔的“心的概念”。

  首先是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此认为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和他们有意义的社会行为构成的,社会行动应该是这样一种行动,行动者的意图涉及到他人的行为,并在行动过程中以此为准则,个人及其行为是基本单位,是社会的原子,个人也是有意义的行为的唯一载体,要从内心理解去把握行为的意义。格尔茨对文化的定义体现了这一思想,本质上是符号论式的,同韦伯一样,他认为人是悬挂在人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下的动物。研究文化并非寻求规律的实验性科学,而是探求意义的解释性科学。

  其次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奠定了他的结构功能论基础,把行动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社会系统》中,根据动机和价值取向把行动者看成是对情境有各方面倾向的人,动机、价值取向和制度化模式成为行动理论要探访的内容,它们分别构成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社会系统,文化系统通过社会化而成为人格系统的动机,通过制度化成为社会系统的规范。帕森斯更关注的是文化、人格和社会的整合。

  最后是赖尔的“心的概念”。赖尔抨击了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认为心理意识可以借助于实际的或可能的行为加以分析。赖尔提出了disposition概念,认为能力、动机、理念、态度、情感等不同于瞬时感觉的心理时间或意识流,而是一种“倾向”或“意向”。认为精神外显为行动,认识行动可以认识精神。格尔茨承袭赖尔的观点提出了“精神之外在理论”,否认精神是单纯的内心活动,精神根本上是社会性的和公开可见的,精神作为心理事件只是从属的和第二位的。

  

  资料来源: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资料: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0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