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人物 > 教育人物  > 详细页面

坚守讲台育桃李 治学求真酬报国 ——记“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卫平 2022年03月30日 阅读量:

杨圣敏在新疆调研。

  10月28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杨圣敏坚守讲台近四十年,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中国民族学界的领军人才,杨圣敏坚守初心,情系高山大漠,为边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民族学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潜心教学,深入田野,教学与实地调查相得益彰

  1985年,杨圣敏从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近四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肩负学科建设重任,在教研实践中勤奋耕耘。

  在教学实践中,杨圣敏注重教研结合。他常说:“教书要有清楚的思想,才会有清楚的语言;要自己真懂,才能讲清楚。”他认为,要依靠科研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案例,才能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自己的话讲清楚深奥的理论。当年他从加拿大和美国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系进修归国后,攻读了民族学专业博士学位,从此,他把研究角度从历史学逐渐转向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也从阅读考证、解释历史文献为主转向以实地调查为主。

  杨圣敏曾数十次赴新疆,对维吾尔、塔吉克、塔塔尔、哈萨克等民族进行实地调查,走遍天山南北的大漠、牧场和高原,还多次赴云南、海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调查。由于他常去新疆一些条件艰苦的地方,而且每次至少在那里呆一个多月,很多学生都以为他是新疆人。

  在调查中,杨圣敏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田野调查案例及相关影像资料,使他在教学中有了很多鲜活例子,并丰富和改进了研究方法。他把实地调查的实例和经验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他注重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力求师生之间互动,从而使授课内容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圣敏所教授的《民族学调查方法》在国内外高校中都是民族学、人类学系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地调查能力,他总是以自己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参与设计调查方案,讲解调查方法,在学生完成调查后,帮助学生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

  杨圣敏致力于创建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学派,倡导要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并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着力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着眼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学科发展范式。

  他主持建立了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研究中心,聚焦世界民族问题研究,拓宽了中国民族学研究的学术视野,由他牵头创建的“城市民族学”交叉学科于2019年被北京市确立为“高精尖”学科。

  是一丝不苟的导师,又是和蔼可亲的长者

  杨圣敏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坚守讲台、传道授业,是国家级教学名师。他带领民族学教师团队探索并实践了“参与研究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

  “在学术问题上,杨老师‘铁面无私’。”杨圣敏的博士研究生都有相同的感受,在学术上,杨圣敏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同样严格。不论多忙,他每周都要让学生向他汇报学习情况,包括阅读的书目、听课的内容和想法等。

  学生在做论文时,杨圣敏从他们选题之初便投入很大精力。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研究特长和兴趣等帮助他们拟定选题。选题确定后,他还要与学生进行反复讨论。等论文出初稿,他会从论文的理论构架、概念、案例,到每个章节、字句,甚至标点都要逐一斟酌。有学生至今清楚地记得:她头一天晚上将论文初稿交给杨老师,心想几万字的论文,杨老师怎么也得看一段时间,自己可以休息几天了,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杨老师就打电话说论文已经看了一遍,有的地方需要重新斟酌。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以至于学生们都很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

  对待学业、学术,杨圣敏一丝不苟。不过,在生活中,他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者。杨圣敏说,希望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他对学生的帮助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如,他会让学生参与他的课题,或者做些资料整理工作,借此给学生发些生活补贴。有些研究生的书费,也是他自掏腰包给报销。有一名来自云南的学生,每次回家,杨圣敏都会给她买些零食在路上吃。几乎每个中秋节,他都会给留校的同学买月饼,并且尽量安排时间组织大家一起过节。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杨圣敏先陪学生过了节后才去看望自己年迈的父亲。大家知道后,都感觉很过意不去,他却说:“学生也是我的‘孩子’。”

  “如果能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就能讲好课。”这是杨圣敏的教学心得之一。他一直坚持并实践着上课时要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他说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最放松,也最容易开动脑筋,听懂老师所讲内容。“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那是老师自己的责任,是老师没有把课讲好。”杨圣敏说。

  融入学者关怀,讲好中国故事

  杨圣敏秉持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其多年学术研究、经验积累和深入思考所形成的具有深刻内涵的观点,对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00年至2002年,他参与并主持了关于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形成了30余万字调研报告,研究成果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04年以来,他带领研究生和大学生、干部20余人对新疆2000余户总计1万多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这是近十年来学者们在新疆各民族中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问卷调查。2003年,他主持研究项目“西部开发与民族关系”,组织专家深入新疆、西藏和云南等9个边疆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提交了十余万字的报告。多项研究成果被有关部门借鉴采纳,对维护边疆安全稳定、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018年2月,已经67岁的杨圣敏再次带队重上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进行口述史研究。

  杨圣敏长期以来建立在扎实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学术成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曾应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中国民族关系史问题为中央领导作讲解。他还多次应邀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中联部等主办的干部高级研讨班讲授中国民族宗教等问题。

  作为民族研究领域专家,他在长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的同时,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提升中国民族工作话语权作出突出贡献。1992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举行的“世界穆斯林人口会议”上,他发表演讲,驳斥美国学者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污蔑;2002年,在“亚洲民族中的发展与冲突问题”国际研讨会上,他发表“新疆民族的历史与现状”演讲,驳斥主张新疆独立的谬论;2009年9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就中国民族和新疆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近几年,他多次作为专家访问团学者随有关部委出访欧洲、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回击了一些关于我国民族宗教等问题的不实言论。

  从教以来,杨圣敏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如今,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他依然坚守初心,笔耕不辍,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着自身的力量。

  作者:王卫平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