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美术  > 详细页面

亮相冬奥村的“唐娃娃”——贵州造!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齐健 周宣妮 2022年10月26日 阅读量:

制作完工的“唐娃娃”。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工人在验收即将完工的“唐娃娃”。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冬奥村运动员公寓、媒体中心、非遗展示区等场所,都可以看到一款非遗手工艺品——“唐娃娃”。这一具有鲜明中国风的“唐娃娃”,与曹氏风筝、剪纸、火绘葫芦等中国非遗产品,一起成为运动员的爱物,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做工精巧的“唐娃娃”是如何制作的?笔者在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找到了答案。

  泥塑、制模、翻模、打磨、上浆、画脸、梳头……再搭配为每个人物形象量身定做的服装和配件,经过一双双巧手组装,惟妙惟肖的“唐娃娃”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据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副院长秦贞铮介绍,“唐娃娃”全都是手工制作,十分复杂,完成一个娃娃可能要经过上百道工序。“‘唐娃娃’的高度虽然只有30厘米,但这些人物穿的衣服几乎是京剧剧装的原样缩小版。它们的妆容都是手画的,头发也是手工盘上去的,帽子采用传统掐丝工艺。”

  “唐娃娃”源于北京绢人的传统工艺,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戏曲和历史人物等,再加以专业化设计和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制成人形的民族手工艺品,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2021年,北京绢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次亮相奥运村的孙悟空、杨贵 妃、穆桂英、花木兰4款“唐娃娃”,在制作过程中改变了绢人制作的使用材料,例如用石膏、树脂制作头部、身体、四肢,代替以前绢人所使用的乔其纱、棉花等。但这4款“唐娃娃”保留了绢人的制作工艺,用毛笔彩绘头面,用包裹了彩色纸的铁丝手工盘编成造型各异的发钗、步摇、冠帽等装饰物,手工梳制、盘编纷繁复杂的古典发式。

  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的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隆元碧正在验收新一批即将完工的“唐娃娃”。“我2012年入校,是盛华职业学院非遗传承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学生,2015年毕业后去北京唐人坊公司工作,2018年底又被派到惠水的产教融合基地负责教学和管理。”她说。

  秦贞铮说,非遗传承学院合作办学伊始就明确面向贫困家庭学生的招生原则,为的是培养贫困学生、传承民族技艺、带动家庭脱贫。

  2012年办学至今,唐人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共招收培养了407名学生,其中95%来自贫困家庭,2020年统计就业率达到100%。

  唐人坊产教融合基地占地不过几百平方米,不仅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还是黔南州留守、残疾妇女居家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惠水县幸福移民社区人偶制作扶贫车间。除了非遗传承学院的学生可以到基地实习以外,移民社区的妇女也能来这里学习,加工“唐娃娃”的服饰和配件。

  “我学习‘唐娃娃’制作快一年了,最羡慕学姐给娃娃画脸的技艺,差不多的脸型模子能画出千变万化的人物。接下来我不仅要多练,还准备读高职,学习设计和新媒体传播。”盛华职业学院2019级学生罗静说。

  通过产教融合,盛华职业学院协助唐人坊完成技术革新10余项,开发新产品。基于北京绢人非遗工艺创新制作的“唐娃娃”,陆续亮相国内多项重大活动和不少城市的文旅展台。

  “‘唐娃娃’在学生们手中已经发展出300多个系列,而他们自己也在发生蜕变。”秦贞铮说,她最初是唐人坊的一名设计师,2019年公司派她到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工作,不仅是为了向大山里的孩子传授民族工艺和设计知识,更是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

作者:齐健 周宣妮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