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器具  > 详细页面

歪梳苗的传统乐器——口弦

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2022年07月14日 阅读量:

  居住在普安县龙吟镇境内的歪梳苗同胞,长期以来一直保存着一种较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口弦。

  歪梳苗是苗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支系,其独特的头饰、服饰、歌舞及一些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由于其历史、现实等各种原因,一直很少为外界知晓。“口弦”就是其中之一。

  口弦:苗语念“安江”,是苗族人的一种气鸣乐器,外形精美别致,成“剑”型,有剑鞘,由纯黄铜制作而成,有长有短,一般长约10厘米,厚0.2厘米,剑柄部长约4厘米,宽约0.4厘米;剑身前宽后窄,长约6厘米,顶部最宽处约1厘米,根部宽约0.7厘米,“剑身”中有一条振动片,为口弦发音的主要部位。长期以来,由于其发声低沉、浑厚、悦耳动听而深受苗家人的喜爱。

  制作口弦,先将纯黄铜放在火上烧烤,待铜片受热均匀后,用锤子将黄铜击打,锤碾成薄片,再用凿子或螺丝刀将其切割成宝剑状,从距离顶端1厘米的地方平均分为3段,在分割点划出两条斜线相交于“剑身”底部0.5厘米的地方,用小刀顺着划线处切开,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可以自由活动的振动片,这是口弦的主要部份。口弦低沉、浑厚、悦耳动听的声音,就来自簧片的振动。聪慧的苗家人不但能生产它,还能通过精致的手工制作给它穿上俊俏的外衣!这就是弦鞘。弦鞘通常由竹子制作而成,长度以能完全装进口弦为宜,在鞘的表面用小刀雕刻出各种图形,主要起到一种装饰作用;鞘的底部钻有一个小孔,口弦就用一根彩线系住剑柄穿过小孔,置于鞘内,彩线的另一头,串上一些珠子什么的作为装饰。

  在制作口弦时,火候的掌握极为关键。火候过了,烧烤制作出来的铜片就发声不好;火候不足,铜片就不能发声。所以,口弦的制作对火候的要求十分严格。

  口弦的演奏方法为左手拿弦柄,将“剑身”底部震动片尖的部位浅含入口中,右手成半握拳状,放于“剑”端,拇指轻拨振动片,配与气流的大小,就可以吹奏出深沉、浑厚、优美的旋律,旋律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由现场场景决定,高兴欢快时,曲调高昂、节奏欢快;悲伤忧愁时,音调深沉,节奏缓慢。欢快时如山涧流水潺潺、林间小鸟啾啾;忧愁时如秋风呜咽,如泣如诉,似秋声苍凉、凄凄切切。

  由于受苗家人长期迁徙不定、缺乏文字记载的影响,演奏一直没有固定的曲谱,演奏多为现场的即兴表演。无论是在人群喧闹、气氛热烈的喜乐场合,还是柔肠寸断、心如刀割的悲伤场面,演奏者都能根据现场的氛围不同,演奏出各种与现场气氛相协调的曲调。

  歪梳苗的口弦历史悠久,据居住在普安县龙吟镇硝硐村土坎子组的苗族同胞介绍,很早以前,苗家人就有了口弦。当时,由于部落之争,苗族先民从黄河一带向南方迁徙,在迁徙和发生部落之争的过程中,苗族先民就充分利用苗家人的聪明智慧,利用随身带有的工具,就地取材制作“口弦”。口弦由于其发音低沉、浑厚,发音时不易被外界觉察,当时的苗家人就充分利用它来在族人之间传递信号;同时,由于它的声音浑厚、深沉,常常也会勾起被迫迁徙的苗族儿女对故土的深深怀恋之情。

  今天,在党和国家各种民族政策的关心关怀下,苗族同胞已由过去的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融入到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有了自己的地位,民族隔阂逐步消失,苗家儿女们无论衣食住行还是生存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歪梳苗同胞手中口弦的功用和演奏内容也较从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早已成为苗家儿女传情达意、娱乐生活的一种古老民族乐器。据寨中一位健在的一些苗族寨老讲,四五十年前,当地的很多年轻人必须懂得做口弦,而且要会使用,因为能不能制作一个上等的口弦和吹奏出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旋律,是大多苗族女青年评判苗族男青年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皎洁的月光下,是苗家男女青年“晒月亮”(谈情说爱)的好时刻。一般男孩喜欢上哪位女孩,男孩就会带上竹萧、芦笙等乐器,当然必不能少的当是口弦,到姑娘家的房前屋后吹奏起美妙动听的音乐,如男孩吹奏出的旋律优美动听、打动了姑娘的芳心,姑娘就会走出家门,与男孩约会,同时,接过男孩送上的口弦,与男孩一起,一个吹着芦笙,一个吹起口弦,翩翩起舞,跳起欢快的舞蹈。最后,如双方真正情投意合,男孩就会将自己心爱的口弦,当作信物赠送给女孩,以示二人即将发展成为人生伴侣。

  

  资料来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