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研究  > 详细页面

三棒鼓的前世今生

来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5日 阅读量:

宣恩县李家河镇金陵寨村,三棒鼓演员们宣讲政策法规。(本报恩施图片库 曾召纯 摄)

  “巍巍武陵山,起伏又连绵,山上绿树山下田,土家的摇篮。宣恩南大门,边贸口子镇,酉水波涛滚连滚,一脚踏两省……”正是草长莺飞时,暖暖春日里,在、宣恩县李家河镇民族中学校园内,几名学生正在练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棒鼓。

  前 世

  三棒鼓历史悠久,据传产生于唐代。《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三棒鼓,一种技艺性歌舞曲艺,盛行于湖南、湖北等省。”宋代《乐书》记载:“唐咸通中有王文举好弄三杖,打撩万无一失,近代民间尤善此乐。”元代有“花棒鼓”之说,明代田艺蘅的《留青日扎》记载:“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即唐三仗鼓也。”由此可知,始称于明代的三棒鼓由唐代的三杖鼓和和宋代的花棒鼓逐渐演变而来。清代三棒鼓极为兴盛,逐渐形成了以西南官话为语言工具的地方曲艺形式,在酉水流域的土家族盛行开来。

  三棒鼓表演不择时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新居落成等都可以隆重登场表演,在田间地头干活时也可来上几板助兴。正式表演时通常四人一组,一人敲锣,两人打鼓,一人抛刀,首击鼓者为长者,边敲边放声高唱。也有极少数技艺高超者,可包揽集鼓锣说唱于一身。

  三棒鼓音乐简单,为单曲体,2/4节拍,四句循环,一般一首称一板,一板四句,句句同韵,共有十五个半韵脚,固定为“五五七五”句式,演唱时讲究对偶和比兴,经常使用歇后语,其唱词幽默风趣,俗中见雅,妙趣横生。

  三棒鼓演唱内容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到时事农事,传统鼓书有《花鼓根源》《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传》《杨家将》等长篇鼓书以及《劝世文》《二十四孝》等,这些花鼓词不仅充满着故事性,也具有一定的传统教育意义。也有花鼓艺人会凭借其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遇事叙事,见景唱景,即兴创作三棒鼓词,如新婚嫁娶、乔迁开业、老人寿宴等喜事场合中,往往唱一些带祝福、吉祥的贺词,让人心情舒畅;在丧事场合中则感叹人生苦短,或追述死者生平,让人泪水涟涟。

  三棒鼓演唱时,常常还会有一至多人辅以抛刀舞棍等杂耍。抛刀时的花样更是各具异彩,难度也有高低不同。传统抛刀有美女梳头、雪花盖顶、古树盘根、太公钓鱼、跑马射箭等20余种,场面惊险刺激,扣人心弦,极大地丰富了三棒鼓的艺术效果。

  今 生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记载:“吴下向来有妇人打三棒鼓乞钱者,余幼时尚见之。”过去,民间灾害严重,人们为了生活,纷纷以打三棒鼓、敲碟子、唱小曲等形式,流落四方,沿门乞讨,过着清苦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生活节奏有了变化,现代娱乐方式增多,三棒鼓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宣恩乡村偶尔会有人家在老人过世时请三棒鼓艺人来演出,但听者寥寥,且表演的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三棒鼓表演艺术濒临失传的境地。

  近十多年来,宣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抢救保护三棒鼓这一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组织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该项目进行全面普查,并对相关资料进一步予以完善和整理,制定保护实施方案。2011年,宣恩三棒鼓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宣恩三棒鼓被文化和旅游部指定在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演出,并纳入国家曲艺振兴计划工程。

  有了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以省级非遗传承人朱锦泉为代表的三棒鼓表演艺人,着力抢救挖掘三棒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搬上艺术表演舞台,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党的政策宣传等活动,表演知名度逐渐提高,曾经响彻湘、鄂、川、渝四省市边区的鼓锣声,再次响起,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开启走向市场大幕。

  如今,三棒鼓在宣恩遍布各地,其中尤以李家河、高罗、沙道沟等镇最为兴盛,男女老少皆能开口吟唱,三棒鼓艺人已发展到800多人,其中张相成、胡长久、陆海权等6人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在婚丧嫁娶、新居落成、老人寿宴等场合表演以外,三棒鼓艺人还自觉化身为民间宣传队。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常常收看电视节目、读书看报,从中了解国家时事政治,然后编成三棒鼓词,适时展开宣传,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将党的声音送进了千家万户。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出台的时候,我们编写了十几段唱词,比如‘党要把党管,治党要从严,遵守党纪为底线,纪律摆在前……’因为唱词生动浅显,又有感染力,群众能够听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李家河镇金陵寨村党员、非遗传承人陆海权说。

  据统计,宣恩县三棒鼓艺人每年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不少于100场,为党的宣传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 承

  三棒鼓在武陵山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喜欢者甚众,但真正掌握其表演精髓者仍是凤毛麟角。

  “目前的很多表演团队大多急功近利,三五个人浮躁地学习一点基本知识后就凑合在一起开始表演,对三棒鼓的真谛领悟不够,唱词也肤浅,也没有严格遵守‘五五七五’的句式,我个人认为这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而且,表演三棒鼓的以中老年人居多,鲜见有青壮年学习表演的。”非遗传承人陆海权谈起三棒鼓技艺的传承时,十分忧虑。

  所幸,当地政府一直在倾力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建立了非遗展示馆,充分展示宣恩非遗文化。全县所有非遗项目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创办了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是全州唯一一个综合性传习所,每年举办大量非遗培训及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活动,春节、元宵节等大小节庆活动上都能看见传承人们的身影,这让广大民众享受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非遗盛宴,很好地营造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

  宣恩县还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创编非遗课间操、打造非遗社团、开发校本非遗课程,把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请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在丰富中小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让民族文化在教学中得到有效传承保护,促进非遗技艺代代相传。

  为了让三棒鼓走出山区,走到更大的舞台,三棒鼓艺人们还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通过公众号、小视频等展示三棒鼓的优秀作品和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爱好者欣赏三棒鼓、爱好三棒鼓并且学习三棒鼓。

  三棒鼓这一土家族古老艺术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正书写出新的时代华章。

  (文、图选自《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书)

  资料来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