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艺术资讯 > 艺术团体  > 详细页面

把根扎到基层 做新时代“乌兰牧骑” ——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慰问演出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民族网-民族团结杂志社 作者:许鑫 唐恋 尉赵阳 2019年01月28日 阅读量: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勉励大家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自1957年成立以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化,传递着党的声音和关怀。

  2017年12月31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来到北京,亮相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华民族一家亲》2018中国少数民族新年音乐会的舞台,用热情洋溢、充满草原风情的表演与首都观众一起欢乐跨年。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四峰之乡》等作品中,观众们领略了乌兰牧骑队员们平日“牧忙分散、牧闲集中、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演出风采,也对演员们吹、拉、弹、唱、舞无所不通的专业精神敬佩不已。此次新年音乐会的演出,是中央民族歌舞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信指示精神的一次具体实践。

  60多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始终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写人民、演人民、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送戏下乡,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南到三沙,北至黑河,西达新疆,东临江浙。这支新时代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让艳丽的民族之花,开遍了祖国大地。

2018年4月,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到云南

2018年7月,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到湖北

  牢记初心   成就新时代乌兰牧骑

  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卢云升的办公室里,3张巨幅照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第一张黑白照片里,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职人员在民族地区演出时遭遇洪水,为了不让珍贵的乐器和音响器材受损,大家淌着水、推着船前行……正如这张照片展示的那样,60多年来,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厂房车间;无论边陲哨所,还是牧区深处,都留下了中央民族歌舞团载歌载舞的印记。

  “送戏下乡,深入基层,不仅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践行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信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央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黄耀萍向记者介绍,自成立伊始,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以艺术为载体,通过送戏下乡把党的民族政策、关怀温暖送到各族群众中去,同时把各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回信指示精神,截止目前,中央民族歌舞团开展2018年“送戏下乡”活动已经深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海省西宁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江西省峡江县等多地,共演出30多场次,只为把最好的文艺作品送到基层各族老百姓身边。

  翻开一本本载着厚重记忆的老相册,黄耀萍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送戏下乡”活动的一些精彩片段。

  去年12月末,团里60余名演职人员在黄耀萍和副团长韩新波、王成刚的带领下赴海南省,祝贺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海南六县每日迁,横贯琼岛走马观。初心不负黎苗情,牢记使命撸袖干。”舞美队音响师屈智强老师写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对“送戏下乡”赴海南慰问演出最真切的感受。

  海南之行,让歌舞团成员最难忘的是在三沙海警船上“以天为幕布,甲板为舞台”的那场演出。在举国迎接新年的前夕,三沙市驻岛海警因为要照常执行边防任务,不能参加晚上的元旦联欢。中央民族歌舞团赴海南小分队得知这个消息后,迅速整队集合,在船上为即将出海的海警们提前送上了新年的祝福。没有伴奏,他们就在海浪的拍击声中放声高歌;没有音乐,他们就自己喊着节拍翩翩起舞……他们用歌舞向守卫祖国海疆的官兵们表达了最诚挚的敬意。

  2018年7月,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活动来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在露天水泥地搭建的临时舞台上,没有绚丽的灯光舞美,但演员们仍然饱含热情地演出,丝毫不逊于在大舞台上的表现。当“五色风”乐团带来的《青春舞曲》响起时,现场15000名观众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唱了起来;在听到本土名曲《龙船调》时,观众更是此唱彼和,台上台下一片欢乐景象。

  “现场的气氛太热烈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各族群众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所有的演职人员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各族群众在‘一歌一舞’中体验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说说唱唱中感受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卢云升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同样深受感动的还有歌队队长阿旺·洛桑顿珠。“民族文化的根源于人民。作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员,我们都有一份民族情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歌颂民族团结,是我们的责任。今天演唱时我的眼里一直含着泪,望着台下的各族同胞,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

  在田野间舞蹈,在草原上歌唱,“送戏下乡”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各族群众的文艺生活。“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很多方面、很多层次,而精神层面、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这些层面的美好生活的需要?送戏下乡就体现了这个重要的功能。”黄耀萍说。

  在送戏下乡过程中,团员们也遇到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2018年8月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开展慰问演出时,领舞演员张世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为了不影响下一个节目,他吸氧片刻后再次上台表演,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舞蹈的每一个动作。由于舞台不平整,演员王娜在跳舞时不慎伤了脚,但她仍坚持并高质量地完成了后续表演。看着这些在舞台上极尽全力展现、在表演中受伤的演员,还有下场后累到说不出话的演员,舞蹈队队长姜美红十分心疼,但是“舞蹈就是通过肢体来展现美,舞蹈的美就体现在‘痛’上,没有痛就没有美。在下基层慰问演出中,我们的演员更应该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总书记这样写道:“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总书记对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写人民、演人民、为人民,努力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奋斗的方向,也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送戏下乡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黄耀萍深有感触地说。

  扎根基层   文艺要从生活中来

  卢云升办公室的第二张黑白照片,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央民族歌舞团到新疆采风时,团里的老艺术家俞礼纯等演员向当地民族民间老艺人学习弹奏维吾尔族乐器萨塔尔的场景。

  “重要的是接地气,让老百姓喜欢,觉得就是在反映他们的生活,讲的就是他们身边的故事。”卢云升说,“我们送戏下乡一方面是慰问演出,另一方面是就地采风,创作人民群众喜欢的文艺作品。创作完了我们就立刻表演给老百姓看,采纳他们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我们的作品。”

  “山雾朦朦不见山,河水弯弯不见河;隔天不见采茶妹,好比家中断油盐。”中央民族歌舞团“彝人制造”乐队的歌手自编的云南小调,由衷地赞美了湖北恩施州宣恩茶乡的美丽风光。地域和语言不再是阻碍,音乐的互通与共情让各民族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顺畅。

  了解一个民族,往往是通过一首歌或一支舞开始的。《打歌打舞》舞动的是达斡尔族群众的人文风情,《情深意长》歌唱的是彝族人民的革命历史……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历史故事,都被中央民族歌舞团编进了舞里,唱进了歌里,通过肢体的动作和音乐的旋律,又传到中华儿女的心里。用黄耀萍的话说,“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文艺是最好的载体。”

  据介绍,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瑶族舞曲》等节目,都是文艺工作者深入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在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和喜爱的同时,也成为了民族题材经典歌舞作品。因此,很多地区把中央民族歌舞团的“送戏下乡”活动作为展示自身特色,向民族艺术名家交流学习的重要契机。中央民族歌舞团也深入发掘当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形成多方联动、合作共赢的局面。

  土家族酒歌、撒叶儿嗬、巴山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祝酒歌……中央民族歌舞团在“送戏下乡”的过程中,与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认真交流学习,不仅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民间艺术,也学习了基层“乌兰牧骑”灵活、亲民的工作作风,增强了致力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为中央院团和民族地区展开良性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色风”乐团队长赵雄在和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颇深,“当地的演员们可以唱,可以跳,可以吹,可以打,一专多能,这就是乌兰牧骑精神。”在学校里,赵雄学的是竹笛,来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后,在日常演出练习之余,他还自学掌握了萧、埙、爱尔兰哨笛等多种吹管乐器。在他看来,乌兰牧骑精神不是挂在嘴边,而是落实在行动中。

  “和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交流时,我感受到一种爱,一种各民族兄弟姐妹对本民族文化的爱。”谈起与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家交流学习的感受,阿旺·洛桑顿珠很是感慨,“很多老艺人数十年如一日对传统民族文化坚守和传承的精神,让我们敬佩不已。”

  “每个民族都有坚守自己文化的理想信念。虽然地理、历史、语言环境存在差别,但中华文化的包容能让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阿旺这样形容民族工作者的使命,“每当看到当地文艺工作者的用心时,我们就更觉责任在肩,更想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汲取融合到舞台上,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关键最牢靠最有用的还是深入群众扎根人民,从人民生活当中来,创作“接地气的,留得住的,传得开的”的作品。中央民族歌舞团深刻领会总书记指示,把文艺工作的根牢牢扎在基层,扎在人民群众生活中,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在田野间为人民群众舞蹈,在村寨草原歌唱伟大复兴,他们无愧为新时代的“乌兰牧骑”。

  助力全面小康   文艺要回到人民中去

2017年12月,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到海南

  卢云升办公室的第三张彩色照片,表现的是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改编的广西竹竿舞被搬上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的场景。跃动在竹竿上的,是欣欣向荣的民族文化。

  “文化是有力量的”,黄耀萍感叹说,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民族文艺工作者也充当了排头兵。据她介绍,中央民族歌舞团2018年“送戏下乡”慰问演出地点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文艺工作者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把文化艺术送到基层的同时,也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精准扶贫到苗寨,十八洞处处新气象,因地制宜图发展,建设和谐新农庄。”中央民族歌舞团湖南花垣籍苗族青年歌唱家麻丽平演唱的歌曲《十八洞今天变了样》,就生动传颂了十八洞村近年来的可喜变化。在湘西十八洞村演出时,演员们被总书记心系人民的情怀以及十八洞村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脱贫攻坚的精神深深激励和鼓舞,其精彩演出博得父老乡亲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悠扬的旋律在山间久久回荡。

  在湖北恩施州茶叶种植基地的山丘间,中央民族歌舞团从地方文艺团体精心打造的反映当地脱贫攻坚成果的利川小曲《决胜新征程》、宣恩群口快板《精准扶贫暖人心》等特色节目中受益匪浅。

  “虽然我们唱着很欢乐的歌,跳着很欢快的舞,但很多观众都流下了眼泪。对他们来说,这可能是自己这辈子唯一亲眼看到的一次国家级院团的演出。”回想起在扶贫点的演出经历时,黄耀萍十分感概。据不完全统计,中央民族歌舞团“送戏下乡”活动仅今年在湖北慰问演出的现场观众就超过51000人。其中,包括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尖刀班”队员5000余人,各类劳模、标兵100余人,通过实况转播、录播观看的群众预计在60万人以上。

  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演员们走到贫困群众中,真正做到“文艺惠民”,在满足贫困地区人民对文化艺术需求的同时,激励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坚定信念、统一思想、迎难而上的必胜信心,激发了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我们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送到云贵高原,让西盟各族群众欣赏文化精品,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黄耀萍说。

  书写时代精神,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中央民族歌舞团在“送戏下乡”过程中发挥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扶贫点,与各地“尖刀班”和贫困群众或对歌共舞,或共做农活,或促膝谈心,用歌声鼓舞民族地区干部群众树立众志成城、脱贫攻坚的信心。

  文化扶贫,不会止步于此。去年12月25日,由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融入15个民族、20多首经典歌曲的风情歌会《梦圆故乡》在北京上演。歌会以“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支书龚海华带领十八洞村民摘掉“贫困帽”的故事为主线,用艺术的手法深情演绎了多民族经典歌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去年底,中央民族歌舞团与湖北省民宗委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正以艺术为载体,以交流为手段,在文化扶贫上再添薪火。同时,由中央民族歌舞团作为承办方的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民族题材作品晋京展演,也将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豪感、获得感。下一步,中央民族歌舞团将继续深挖基层民族文化资源,合力打造适应全国市场的特色剧(节)目,有望实现文化脱贫和物质脱贫的相互融合。

  “文艺从群众中来,最终要回到群众中去。”黄耀萍合上手里的老相册,意味深长地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网(民族团结杂志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