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艺术 > 民族音乐  > 详细页面

蒙古族民间音乐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15日 阅读量:

  蒙古族民间音乐,从形式上分,主要有长调、短调民歌,民间潮尔系列、说唱艺术、叙事长歌、谐声伴唱等多种类型。

  长调民歌(本栏有专文介绍),在蒙古草原长期流传过程中,已成完整体系,主要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酒歌等。长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线多作波浪式行进,起伏跌宕,以展示天高地阔的草原仙境。节奏悠长,腔多词少;将陈述性的语言节奏、抒情性的悠长节奏、装饰性的“诺古拉”节奏巧妙组合,构成长调民歌特有的律动状态。如《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查干套海》《辽阔的草原》《小黄马》《思乡曲》等【刘军供图】。

  蒙古民族短歌民歌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同样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短调民歌与长调对比而得名。内部结构较规整,乐句间与唱词间的结构形式及布局,比长调民歌更显协调、对称。短歌民歌流行非常广泛。各地区短调民歌,也因地域与部族不同而各显其独特风韵。如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黑缎子坎肩》《诺门达来》和科尔沁短调民歌《美酒醇如香蜜》《六十三之歌》《北京喇嘛》等,有的生动有趣、诙谐明快,有的热情活泼、刚劲有力。 

  潮尔(chor),在蒙古语中原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鸣响之意,后将凡是带有持续低音的多种形式的潮尔音乐统称为潮尔,有时亦专指多种蒙古族复音音乐中的持续低音。蒙古族民间潮尔音乐系列,大致可分为声乐潮尔、器乐潮尔与跨界潮尔三种类型。在此三种类型中,各自又包含不同的品种。

  声乐潮尔,包分为“浩林潮尔”和“潮林哆”两种。

  浩林潮尔(Holin-Chor),又名呼麦(Khoomey,汉语古籍称为“啸”,有关呼麦,不妨查看本栏专述),即“喉音歌唱”(Throat-singing)艺术,是远古先民模仿大自然声响而创造的神奇的喉音艺术,其基本特征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个人同时啸唱出两个以上声部的旋律。具体的啸唱方法是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在喉咙中挤压出沙哑而粗犷的“泡性”持续低音;在此基础上,利用卷舌的技巧调节口腔共鸣,于高音区飘荡出纤细而清亮的泛音旋律(sygyt),从而获得独特而神奇的多重结构的复音音乐。

  潮林哆(Chor-duo)与呼麦演唱程序不同,它首先由一位出色的长调男高音歌手唱出简短的高腔衬词后引出数名歌手的喉声持续低音,而男高音则在持续低音的烘托下,咏唱出深情壮美的长调歌调,每段结尾处穿插众人齐唱,与长调旋律交替“和歌”,形成段落间对比和结束的气氛烘托。潮林哆多为宫、徵调式,亦有羽、商调式,但结尾一般都由一段固定的商调式旋律结束,并和前部分保持着同主音关系,因此往往形成调式对置的鲜明色彩。潮林哆的合唱错落有致,具有浑厚粗犷、庄严肃穆、深沉博大、恢弘壮美以及起伏跌宕、绵延不绝的草原气息和牧歌风格。潮林哆分为察哈尔潮尔、科尔沁潮尔和阿尔泰潮尔三种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各具特色。

  器乐潮尔,包含弓弦-乌塔森潮尔和托布秀尔。

  弓弦-乌塔森潮尔,亦称“嘿拉嘎森潮尔”,在科尔沁地区简称“潮尔”,新疆蒙古族称之为“叶克勒”。这种潮尔琴多以持续低音为基础的双音(泛音与实音)交替法演奏,具有史诗般深沉的悲凉特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潮尔琴随着英雄史诗的衰落而迅速式微,仅在科尔沁草原和阿尔泰山麓等部分蒙古族世居地得以幸存。著名蒙古族民间音乐家、潮尔大师色拉西是科尔沁潮尔艺术的杰出代表,他以出神入化的演奏艺术创立了苍凉遒劲、意蕴深刻、憾人心魄的科尔沁艺术流派,开辟了潮尔艺术的黄金时代。

  托布秀尔(Top-shaoor),亦称托克潮尔,是卫拉特方言中“潮尔”的汉语音译。这是一种二弦弹拨乐器,四度定弦,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地区及蒙古国、俄罗斯的卡尔梅克、乌梁海等蒙古族聚居区。托布秀尔在13世纪随着英雄史诗的盛行而兴起,广泛应用于蒙古族民俗礼仪活动和军事行动之中。《马可·波罗游记》曾述及。

  跨界潮尔又分冒顿潮尔和火木思潮尔两种。

  冒顿潮尔(wooden-chor),一种带人声持续低音的管乐,似竖笛的三孔木质吹管乐器。其吹奏技法奇特,演奏者先唱出由气息支撑从喉咙挤压而出的持续低音,然后用余气吹出木管的高音旋律,从而创造一人用同一腔体发出的声乐与器乐相融合的具有二重音响结构的奇特音乐。冒顿潮尔产生于古老而广阔的阿尔泰山麓,并在汉代由张骞带回中原,得以广泛应用和传播,称为“胡笳”,这种草原乐器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木思潮尔(khomus-chor),带人声和器乐双重持续低音的口簧演奏。口簧(口弦琴)是多民族共有的古老乐器,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现。在古代,口簧是萨满教的占卜法器,后成为民间自娱性乐器,多用于男女社交活动。正统的口簧演奏是带有持续低音的复音音乐,其中持续低音又有口簧自身持续低音和人声持续低音之分。口簧自身持续低音的演奏方法是在持续低音(基音)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口腔、唇、颊、舌的位置而发出闪颤的实音与泛音交替的旋律,从而形成二重或三重结构的复音音乐;而人声持续低音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出类似浩林潮尔和冒顿潮尔中的人声持续低音,形成口簧的复音演奏。

  蒙古民族继承并发挥着蒙古高原几乎全部的潮尔艺术,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涉及艺术史、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音乐学、宗教学乃至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潮尔的蒙古语准确发音为“chor”,而欧洲诸国的和音、和弦、和声、圣咏、众赞歌与合唱等音乐专业术语分别是chorus(希腊)、choral(德)、chorus(英)和chord(法)等,其词根相似,不少学者认为,蒙古人的潮尔音乐极可能是欧洲复音音乐的源头之一,或者说,至少是欧洲教会圣咏音乐“奥尔加农”的渊源之一。

  蒙古民间歌曲,还包括一种富有特色的说唱艺术形式。比如好来宝和乌力格尔,以及由此衍生的长篇叙事歌等【老铁供图】。

  好来宝又作“好力宝”。是一种由一个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坐着用蒙古语进行“说唱”表演的曲艺形式。大约形成于12世纪前后。“好来宝”的蒙古语意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唱词为四句一节,押头韵。或四句一押韵,或两句一押韵,也有几十句唱词一韵到底的情形。表演曲目,篇幅可长可短,艺人们往往即兴现场编词演唱。节目内容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有赞颂,也有讽刺。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等的运用十分普遍。从而使其表演具有风趣幽默又酣畅淋漓的特点。

  20世纪初叶以来,好来宝的表演方式出现多样化,徒口表演的简单形式称为“雅布干”;有乐器伴奏表演的形式,依伴奏乐器的不同,又分成胡琴伴奏的“胡仁音好来宝”,和多种乐器伴奏的“乃日音好来宝”。“雅布干”形式,也因表演者人数的不同而有一个人的单口表演,和两个人的对口表演两种形式。在节目内容上,也形成了叙事、嘲讽和赞颂三种类型。除表现本民族生活的节目如《燕丹公主》《富饶的查干湖》《还是当艺人好》等等之外,汉族的历史故事如《王昭君的故事》《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内容也被好来宝艺人进行编演。

  乌力格尔,汉语意思为“说故事”,因采用蒙古语说唱,故又被称作蒙古说书,也是一种曲艺形式。用潮尔伴奏的乌力格尔,被称为“潮尔音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说唱的乌力格尔,则为“胡仁音乌力格尔”。潮尔音乌力格尔在中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聚居地和蒙古国广泛流传;胡仁音乌力格尔在辽宁省蒙古贞、吉林省郭尔罗斯和内蒙古科尔沁等地区的农村牧区广泛流传。

  长篇叙事歌,形成于内蒙古东部农业地区。是一种具有复杂故事情节和众多人物的大型民歌体裁形式。一般由职业民间艺人编唱和表演,用四胡或马头琴伴奏,自拉自唱。刻画不同人物、表达不同情感均用同一支曲调,由演唱者灵活掌握。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过程中,可以随时夹以评述道白,形式自由,语言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短,结构方整,节奏规范,音域适中,同语言紧密结合,带有鲜明的说唱性。长篇叙事歌适宜反映重大社会题材、叙述史诗性传奇故事。优秀的长篇叙事歌有《嘎达梅林》《诺丽格尔玛》《达那巴拉》《巴拉吉尼玛与扎那》《森吉德玛》《碧斯曼姑娘》等。

  另外,蒙古民族歌曲根据内容和曲调可分仪式歌曲和一般歌曲两大类。前者歌词一般都是庄严的词句,而且多为长调。后者则包括纪事歌曲和部分抒情歌曲,如情歌、幽默小调、儿歌等。还有一种用人声伴奏的形式,由两个人合作,一人唱歌,另一个唱出有调无词的宏壮的男声来伴唱。他们各唱一种声调,而求其谐声之美。这种唱法,体现着游牧文化的特点,因为他们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乐器携带并不方便,尤其是行军时更是如此。而这种无音乐伴奏谐声伴唱形式一经内蒙古合唱团有所发挥,便很快蜚声世界。

参考资料:

  1.李·柯沁夫《蒙古族的潮尔音乐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1日第562期。

  2.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3.《蒙古族的传统音乐》,中国网

  4.《蒙古族长调民歌:歌声像草原一样辽阔》,天堂草原网,2010-12-08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