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作家  > 详细页面

“莲花开落”

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9年04月04日 阅读量:

  台湾作家林清玄如其作品《莲花开落》中的莲花,在雨后悄然凋零。

  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高雄旗山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出身清贫,他小学时以阅读为乐。中学在台南学习期间,他边求学边写作,向报社投稿,也曾出海捕鱼,当过码头搬运工,在屠宰场兼过职。大学毕业后,在媒体任职。

  林清玄20岁出版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21岁出版《莲花开落》。此后他作品不断,成为台湾高产作家之一,曾连续10年位列台湾“十大畅销作家”。

  32岁时,林清玄辞职、入山闭关读佛经三年。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畅销作品。40岁林清玄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他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曾为林清玄出版38本书的台湾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表示,林清玄的文字轻盈有味,不修辞不装饰。其写作后期融合佛教思想,撰写菩提系列,开创台湾佛教散文风气。

  林清玄的散文耐人寻味,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例如,在《黄昏菩提》一文中,“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荫走到阳光浪漫的黄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作者由菩提联想到生命及心情的智慧。立意也从一个场景而幻化到另一个场景,使散文中有了十分玄妙的哲理体现。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林清玄的散文往往充满了禅意,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普度众生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等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立意,林清玄的散文多描绘社会底层人物,如小职员、流浪者等。《有风格的小偷》就讲述了林清玄无心写了一篇关于一个小偷被警察抓到以后述说偷东西手法的评论性报道,竟使一个小偷在20年后走向了光明的故事。不仅如此,他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还将“忍让”精神散布其中,通过作品创作体现出感恩及知足的生活状态,就这种状态而言,是与佛家的超脱境界相互融合的。《天下第一》就是通过一个年轻人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调和身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事事逞强,不服输,与人争高低。这些故事都意在引导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入世”,同时以超脱的心态去“出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正面引导,内心情感得到升华。这些充满佛趣、哲理、真情的立意都来自于林清玄本人对生活的感知、探究、内化,最终外显在其作品中。人们在读他的《常想一二》一文时,就能感受到他在灾难面前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战胜困难。正是由于林清玄这种勇于挑战苦难的生活态度,使其文章立意明确,体现出其个性化的创作特点。

  上世纪9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正是需要“心灵粮食”的年代,林清玄生活化的文字很能贴近读者心,使得他的读者群很广。

  林清玄祖籍福建漳州,近20年来频繁往来于两岸之间,到访过大陆数百个城市。谈到两岸文化交流,林清玄曾表示,两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