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研究  > 详细页面

让边塞诗彰显时代张力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孙雨晨 2022年11月02日 阅读量:

  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华彩一章,它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淀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入挖掘边塞诗的内涵,对增进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边塞诗具有珍贵价值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边塞诗多以边疆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意象优美,气势磅礴。人们普遍认为,边塞诗肇始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鼎盛时期。众所周知,唐代诗歌文化高度繁荣,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留名诗人2500余位,创作了5万余首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冠绝古今。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200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2000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篇章文学价值珍贵、历史价值卓荦。

  通观边塞诗,既有瑰丽的想象、浪漫的书写,也有或豪放或悲壮的情感。耳熟能详者,有如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其中既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有在边塞建功立业的壮志,凸显了崇高的精神力量。从美学风格来说,边塞诗雄浑、豪迈、壮丽,充溢着阳刚之美,令人感到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在文学史上,边塞诗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深入挖掘边塞诗的丰富内涵,彰显其艺术美感和精神价值,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边塞诗里蕴涵着家国情怀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边塞诗是在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诗经·大雅·江汉》有载,“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这是古人边疆意识的呈现。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特别是自秦代以来,既有汉民屯边,又有边民内迁,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边塞诗涉及边地风物地貌和人文景观,具有鲜明的地理标识特征,如“塞外”“雁门”“漠北”“羌笛”“胡笳”等。例如,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云:“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李白《关山月》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诗歌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深刻揭示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海洋文学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涉钓鱼岛诗歌及明代涉琉球海洋诗文研究中出现的诗文,如明代郭汝霖《石泉山房文集》等,对于认识中国海疆图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书写新时代的边塞诗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挖掘边塞诗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弘扬诗教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的创作与品赏,早已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诗教对人的启蒙教育、文化熏陶、审美形成等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人格培养、家国情怀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把边塞诗赏析作为弘扬诗教传统的切入点,引导人们不但要欣赏文字之美,更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创作新的边塞诗。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边塞诗的内核。新的时代需要书写新的边塞诗。事实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最初也可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边塞诗。它是根据1950年《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部队连政治指导员麻扶摇所写的一首出征诗《打败美帝野心狼》谱曲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在雪域边关用生命捍卫祖国主权,谱写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英雄赞歌。有报道说,高原边防官兵最喜爱的一首歌是:“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这铿锵有力的誓言又何尝不是边塞诗呢?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作者:孙雨晨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