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学 > 民族文学研究  > 详细页面

跨上时代的骏马听它嘶鸣——2020年内蒙古文学创作散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鄢冬 2022年01月04日 阅读量:

内蒙古大草原上骏马奔腾。新华社发 潘正光摄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内蒙古文学而言,记录并呈现出何等的风貌,也为读者所关注。这一年,内蒙古文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单,满全、海伦纳、海勒根那三位作家斩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令人瞩目。总体来看,2020年内蒙古文学把握时代价值,继续以独特的文学技艺表达民族风情,“自然写作”也逐渐走向成熟,更为欣喜的是,新生代写作者正接棒赛跑。

  呈现鲜明的时代价值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0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内蒙古文联主管主办的《草原》杂志社组织编发“抗疫情·我们与你同在”文学作品小辑,内蒙古诗人用饱含真情的笔触为时代发声。包立群的《致敬,或者拷问(组诗)》中,一首《2020除夕夜》以蓬勃的希望结尾,展示出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极尽隐蔽的一朵/牛栅栏的角落/泥土里小小的植株/即将撑起一个春天的蓬勃/期待,人心复苏。”胡斐的《我们祈祷的样子多么一致》以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为情感主线,描述全国各地用行动支援武汉的大情怀:“十四亿人,我们祈祷的样子多么一致/我们成为兄弟姐妹站在一起的时候/给了山川湖海同样的信仰/春天,请早早启程。”

  这一年,内蒙古文学中,报告文学是较为亮眼的存在。艾平的《春风染绿红山下》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办干部以及乡村致富带头人为叙事主体,记录了赤峰市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她的另一篇报告文学《脱贫路上追梦人》,亦是以黄旭坤、刘叶阳、党桂梅等典型人物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故事细节的精准把握和描摹,再现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之路。对于艾平来说,无论是相对严肃的主旋律创作,还是较为洒脱的生活写作,她始终追求时代性和文学性共融的叙述方式。

  《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作者阿勒得尔图为创作这部作品,采访了几十支乌兰牧骑,行程达几万里,花了两年时间来完成这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作者将对近百名乌兰牧骑新老队员的调查和访问,通过细致的故事呈现出来,书写了乌兰牧骑的前世今生,挖掘出乌兰牧骑精神深刻的时代内涵。

  《英雄库布齐》是肖睿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从赞美蒙古马入手,引出光电产业这一新能源产业——一匹驰骋在沙海的“巨型蒙古马”,讲述了这一巨型光电装置给沙漠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了生活在沙海中的库布齐人治理沙漠、战胜沙漠、建设美丽家园的执着精神。肖睿沿着前辈作家的足迹,继续书写库布齐的传奇。同时他更愿意把聚焦点放在那些小人物身上,并在他们身上寻找人性的光芒。

  书写绚丽的民族文化样态

  2020年,海勒根那是内蒙古文坛耀眼的明星,尽管1972年出生的他已近“知天命”之年,但他的写作所展示出来的仍然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奇幻之境。2020年4月,海勒根那凭借小说集《骑马周游世界》获第十二届“骏马奖”。他的小说受到蒙古族民歌的滋养,也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海勒根那的个人命运带给他诗人般的流浪情结,而他所生活的呼伦贝尔大地又同时向他展开草原文明和森林文明深情的两翼。海勒根那创作的小说《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入选了中国小说学会2020年度小说排行榜。小说框架是寓言小说的形式,但其中展示的是非常现实的内容——关于扶贫的主题,作家将现实与魔幻巧妙地拼接在他的小说中。

  实际上,海勒根那小说的魅力恰恰在于他的“最炫民族风”。尽管他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小说的技法,但他小说的基石仍然是“边地”的民族精神。海伦纳的长篇小说《青色蒙古》正是鲜明体现:马头琴的忧郁在草原上回荡时,只有泪水才比河流更宽阔,也只有内心的坚韧才能撑得起碧空万里的浩瀚。《青色蒙古》以科尔沁草原上潮尔沁(演奏马头琴说唱的民间艺人)世家三代人为主线,浓缩了清朝初期科尔沁蒙古人近百年的历史和心灵世界。小说笔调优美动人,给读者留下诗的韵味和遥远的怀想。

  娜仁高娃是从杂志《草原》起步的优秀青年作家代表。她出生于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腹地,邻居都是纯朴的牧民,玩伴是牛马羊骆驼,她喜欢探索村子四周的风景,听奶奶哼唱淳朴的民谣……家乡的一草一木成为她无法割舍的牵挂,并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与写作的资料。她说:“是民族文化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在2020年创作的小说《醉驼》中,娜仁高娃继续把“沙窝子地”的故事讲给读者听。

  “自然写作”逐渐成熟

  艾平的《草原的湖》是一篇美文,延续了其散文中淡雅、细腻的风格,同时也传递着作者坚实的生态观。文中所写的呼伦湖实际上是呼伦贝尔的缩影,呼伦湖上空升起的人间烟火是生活,也是自然。艾平始终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实际上,“自然写作”一直都是内蒙古作家散文创作重要的一脉,难能可贵的是,像艾平、鲍尔吉·原野、苏莉、安宁、黑鹤等作家已经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摹写,而正在接近自然哲学。

  安宁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的散文家。她一方面继续着她的乡村书写,另一方面也努力向自然深处挖掘精神力量。她的《万物相爱》既是一篇优雅的散文,也可以看作她继续写给自然的情书。在她的笔下,两棵树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同样渴望着相爱:“一株树爱上了另一株树,于是它们忘记一切,决定起舞。”这一年,她在《散文选刊》《光明日报》等多种报刊上勤奋耕耘,发表作品,其文心不可谓不璀璨。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自然风物种类繁多,这片土地孕育的草原文明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温欣华的散文《八月,寻找在科尔沁草原》讲述作者有感于草原的山川草木情、天地日月心,在草木葳蕤的科尔沁草原寻找历史的尘埃,寻找生命的记忆与永恒。孙改鲜在散文《大地上的词》中,感动于自然的和谐之美,借龙须草、白桦树、榆树、丁香花、柳絮等大自然中的植物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感恩生活。刘文永的散文《听四季》,通过“听风”“听雨”“听秋”“听雪”四篇小文章,表现了农事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体现出庄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巴特尔的作品《自然意象》,借大量的自然意象对自然现象、景观及自然界中的植物与动物进行了描写,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爱、亲近与尊重、景仰与敬畏之情。

  新生代写作者持续发力

  2020年,在《草原》杂志组织开办的内蒙古“小说十二家”栏目中,“95后”作者就有阿塔尔、苏热、渡澜三位入选,巧合的是,这三位都是内蒙古大学的在读学生。实际上,内蒙古新生代写作群已经小有规模,他们是内蒙古文学的有生力量,正阔步走向文坛。

  2020年12月,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作家安宁和该学院在读学生渡澜同时在湖南常德领取丁玲文学奖,安宁斩获散文新锐奖,渡澜摘取小说新锐奖,师生同台赢新锐,一时传为佳话。渡澜的小说《三丹姐姐的羽毛》被《小说选刊》刊用,显示其趋于稳定的写作风格。苏热发表“黄镇系列”之一短篇小说《黄塘记》。作者以一座隐匿在塞外的黄镇展开小说创作,试图打破过去传统的单一叙事和主题选择,使文学创作呈现出更加广阔多义的审美意义。阿塔尔的中篇小说《雪原》为读者在讲述历史故事中营造开放的想象空间。

  阿塔尔、苏热、渡澜三人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阿塔尔的沉静、苏热的灵动、渡澜的凌厉,向我们徐徐展开不同的文学风景,但三位都属于“幻想型”写作者,他们的写作也将在与现实的对话、交流和碰撞中寻找新的生机。

作者:鄢冬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