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节日 > 民族节日研究  > 详细页面

赋予传统节庆新的时代内涵——以楚雄火把节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单江秀 2022年10月25日 阅读量: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深入挖掘传统节庆火把节的文化内涵,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起来,赋予传统节庆新的时代内涵,激发了传统节庆新的活力。

  楚雄火把节创新发展的实践

  楚雄自古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居住着汉、彝、傈僳、苗、傣、回、白等多个民族。火把节是彝族等民族传统节日,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入,发展成为共享的节庆。1981年,火把节成为楚雄州法定传统节日。自1983年起,楚雄州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庆祝活动,主要形式有赛歌会、赛乐会、赛舞会、赛装节等,同期还举办民俗体育比赛、民族民间文艺演出、文化科技展览等活动,主题活动旨在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楚雄州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楚雄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为载体,建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实现歌相通、心相印、梦相连。

  以2019年楚雄火把节为例,节日期间,楚雄州同期举办火把节、赛装节、民歌节3个节日23项活动,将传统火文化和赛装、赛歌、赛舞、赛乐、赛美文化结合起来,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美。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上,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共60组节目参加展演,涉及各民族传统民歌种类。同时,热气球、房车营地等时尚的旅游体验活动有机嵌入,名特优精品展销活动、“畅游彝乡”精品旅游活动纷纷发力,丰富了游客的节日体验。火把节创新发展,突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特别是火把节期间推出楚雄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城市记忆”成就展,以楚雄市的发展变迁为主线,采用新旧对比手法,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策在楚雄的成功实践,展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景象,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切实增进了“五个认同”。

  楚雄火把节实践的几点启示

  楚雄州党委、政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利用火把节这个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探索出一些宝贵经验。

  构建共享的社会时间。火把节成为地方法定节假日,这样的社会时间构建,能使人们从日常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参与以节庆为载体的社会公共生活中。楚雄州在火把节期间举办“万人左脚舞”“畅游彝乡”等互动活动,在整个节庆活动中占比超过70%,为各民族在节庆活动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

  构建共享的社会文化。社会公共文化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服务社会全体公众的文化形态,目标是人人参与、人人享受、人人创造。楚雄州在打造火把节这一社会公共文化的过程中,着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宣传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楚雄州在节日期间集中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宣传。同时,各民族都是舞台上的主角、活动的参与者,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良好风貌。二是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中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并在节庆活动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例如,在古史传说中,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楚雄州挖掘火文化的内涵,衍生为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围绕火文化符号策划活动,唤醒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三是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贯穿节庆活动全过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广泛开展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文体活动。例如,楚雄州在“党的光辉照彝乡,彝乡人民心向党”主题展览中,以丰富的形式讲好楚雄故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构建共享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空间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其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义的文化空间则是指传统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所依托的具体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楚雄火把节在元谋人世界公园景区、彝人古镇、太阳历文化公园、市民休闲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美美与共、多元一体。

  总之,楚雄火把节的经验在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开展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的和谐氛围中,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楚雄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作者:单江秀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