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服饰 > 民族服饰研究  > 详细页面

曾丽:从收藏到传承,与苗族服饰结缘40年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婧姝 2018年12月19日 阅读量:

精美的苗绣

曾宪阳在研究苗族绣品上的神秘纹饰符号。

曾丽设计的“苗疆故事”丝巾

精美的苗绣

  人物简介

  曾丽,中国第一个苗绣主题博物馆——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始人、馆长,收藏家,贵州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传习所“百工坊”创始人,“苗疆故事”品牌创始人,图书《苗绣》《苗装》作者,被中国文物保护协会评为“首届薪火相传杰出贡献人物”。

  2006年,曾丽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开始创建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

  提到曾丽,就不得不提到她的父亲曾宪阳。曾丽创建博物馆,可以说是对父亲收藏事业的传承。

  那几年,博物馆生存的社会环境非常不错,公立博物馆推行免费参观政策,民办博物馆雨后春笋般涌现。普通民众的博物馆意识越来越强,尤其是到民族地区旅游时,许多人喜欢到当地博物馆,去看看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因此,曾丽将父亲一生的心血收藏放进了博物馆。

  曾丽是汉族,与苗族服饰结缘,始于40年前。她生长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她的事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萌芽、起步和发展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人,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温和又时尚。

  最初的打量——第一个十年

  小时候,曾丽不懂得“霓裳”的含义,父亲给她解释:霓裳是非常漂亮的衣服。那时候,曾丽和同时代的人们一样,身着颜色单调的衣服,头发扎成两个马尾,再用几股大红色的毛线在上面扎成蝴蝶结,那蝴蝶结就是她身上唯一鲜艳的颜色。曾丽实在想象不出漂亮的衣服是什么样子,她问:“李铁梅(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女主人公——编者注)身上那件红底白花的衣服算不算霓裳?”

  后来,曾丽知道“霓裳”是仙女的衣装,她没见过仙女,却终于知道了漂亮的衣服是什么样子。这要从父亲的收藏开始说起——

  改革开放之初,曾宪阳作为摄影记者经常到乡下出差,一走就是20多天。在通讯条件很差的年代,曾丽只能傻傻地等着父亲回来。最让她期待的是,父亲每次回来都会给她讲在乡下发生的事情。那时,小小的曾丽对民族地区是好奇的,她知道那里的苗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有一天,曾丽放学回家,下乡回来的父亲带回的漂亮东西中,有两片绣了花的布片,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黑布片上面绣了很多彩色图案。刚开始,她以为这些东西是父亲买来送给母亲穿戴用的,后来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父亲跟母亲算了一笔账:他把买回来的东西拍成照片发表在报刊上,每发表一张图片,就有5至9元的稿费。这样,他既发表了作品,又挣了稿酬,不仅不影响家用,还收藏了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样的好事还反对什么啊?一家人听了,以后再也不反对父亲的做法了,反而还颇感自豪。

  曾宪阳曾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苗寨采风。台江是苗族聚居最为密集的地方,那里98%的人口都是苗族,而施洞又是最为典型的苗族地区。秋收后,当地的乡民要过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叫“吃新节”,意在庆贺老天给他们的富足。整个寨子呈现出一种秋后丰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曾宪阳经常在寨子里一待就是好几天,吃住都在村长家里。他看见寨子里的女人们结伴在一起绣花、纺线,便决定拍摄一些她们正在制作女红的照片。

  一次,曾宪阳突然看见一个令他惊讶无比的图案:一个年轻苗女手中的绣片中央,竟然绣着一个和道家的阴阳太极图几乎一样的图案。苗族绣片中怎会有道家的符号?这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刺绣的女子不会说汉话,更不识字,这个代表中国传统阴阳哲学观的符号对苗家人意味着什么?这个苗家妇女怎么会知道这个符号,是巧合吗?当他指着阴阳鱼符号向刺绣的女子询问时,她把头一低,顺手扯了块旁边的布把这个图案盖上了,羞涩得不说话了。

  后来,一位老人告诉曾宪阳:“这个嘛,就是一家人的意思,一家人就是好。”曾宪阳又问老人,为什么要这样绣,老人说:“老祖宗规定的,按老祖宗的规定来绣,老祖宗就会保佑我们……”

  那时,曾宪阳虽然还来不及去思考其中的奥妙,但他意识到苗绣并不如他之前想象得那么简单,除了审美艺术价值,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从苗乡回到贵阳以后,曾宪阳四处找寻资料,试图在书中为自己的疑问找到答案。顺着这个方向思考,他无意中闯入一个神秘的苗族文化境地。

  父亲的理性收藏——第二个十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的交流日益广泛,很多外国人想走进中国的民族地区,但是他们又不了解民族地区。这时,就有人找到了曾宪阳。

  那时,曾宪阳正开始走上理性收藏之路。他告诉曾丽,收藏古苗装的标准和原则是:一是成衣年代在民国以前或民国前期的;二是纹样有人文研究价值的;三是绣工非常精美的;四是代表某种支系的;五是代表某种特定材质的。按照这个标准,曾丽便随父亲一起做起了苗族服饰的收藏。

  当时,曾宪阳创建了自己的图片社,曾家的经济情况大为改善,他的收藏不再如从前那样拮据。曾丽回忆说:“那真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黄金时代。”

  在收藏工作中,有一个角色很重要,那就是负责收集苗族绣片的“苗姨妈(爹)”。曾丽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些“苗姨妈(爹)”。那些最早给她“送货”的“苗姨妈(爹)”,现在几乎都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尝到了甜头的村民,让他们的各路亲戚都加入了贩衣行列。他们用手机、互联网、数码相机,用一切现代化的设备把他们能找到的老旧物件搜寻出来卖到国内外。

  曾丽知道,这些宝贵的东西是有限的,苗族人有一天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本民族最好的文化精品也许已经不在故乡了。但在当时,他们不得不卖,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生活需要发生改变,他们需要走向市场,在市场经济下有所收获。

  就这样,市场经济来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在云南昆明翠湖边开店售卖古老苗绣的苗家女子,从她母亲开始就一直在做这个生意,她对曾丽说:“好东西都在你家,你爸爸收东西收得早。有一年,我卖给你爸爸的那件衣服,上面有人,还有一条龙,当时我才卖600元。现在,如果我卖给老外,可以卖到几万元。”

  探寻符号的意义——第三个十年

  新世纪到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昆明举办了一场“全球苗族服饰手工研讨会”,40多位国外著名博物馆专家、中国人类学研究专家列席其中。曾宪阳与曾丽也受邀参会。研讨会设置了曾宪阳的专展《苗族传统服饰精品展》,展出了他20年来的摄影作品。

  曾丽记得,一位日本的资深研究员拿出放大镜,仔细地看着每一件展品。看着看着,她突然跪在绣品面前,流着泪说:“从事了40年的刺绣研究,今天我才见到了真正的刺绣极品。”

  这一举动触动了曾丽,也让她同时意识到,自己要为苗绣做点什么。比如,探寻符号背后的意义。

  苗族没有文字,符号就是他们的文本。从触“苗”开始,曾宪阳就惊叹苗族刺绣在描绘创世之初、人类起源上的杰出智慧。浙江宁波河母渡遗址出土文物的纹样造型竟和许多苗绣纹样如出一辙,道家的阴阳鱼图案几乎出现在所有苗族支系的绣面上,“万”子纹、“酉”子纹出自目不识丁的苗族妇女之手……曾宪阳父女决定去解读它们。

  曾宪阳开始邀请一拨又一拨的专家来家里,共同研究探讨刺绣图案、符号。那几年,家里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他计划出版一本大型画册解读苗族无字符号。可惜,这个时候,曾宪阳脑溢血发作倒下了。曾丽哭了,她感到很无助,她能为父亲做点什么?

  几十年的田野调查加上几十年的收藏,曾宪阳力图用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多年的觉悟,揭开一个民族的文化真相,解读苗族的远古文化。病倒之前,他日夜都在赶写《解读苗族文化符号意向》,希望去破译那些带着远古信息的文化符号。曾丽决定,为病倒的父亲挑起担子,继续研究这些苗族符号。

  曾丽说:“我们不知道人类早期文明起源的真相是什么,也许父亲的解读为我们的探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按照父亲的话来说,中华源头文化在苗疆依然活现,古苗装上的神秘纹饰正是记录中华远古文明的文化符号。”

  古老元素和现代审美——第四个十年

  2008年1月,大雪纷飞。那一年,父亲走了,曾丽很难过。“他把那些即使在世界一流博物馆也不多见的苗绣藏品全部留给了我;他30多年摄影生涯拍摄的那些珍贵图片、研究手稿也全部留给了我;他研究、发掘、解读的那些关于苗疆的秘密和故事也留给了我……”在《苗绣》一书前言中,曾丽写道。“我知道,父亲留给了我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也留给了我一门繁重的功课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曾丽说。

  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曾丽的博物馆从2006年开始布展;2007年5月试运行,开门接待游客;2008年完成登记注册。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坐落在贵阳市白云区白云公园旁边,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博物馆是一座背靠湖边的仿古建筑,下了路边的楼梯就能进到博物馆小院,游客们有时候会在小院里休息或者跳舞。博物馆主楼是白色的3层高亭阁式建筑,两边有长廊和辅楼。

  正式建馆开始,曾丽便明确了“保护、传承、传播”是她一生的任务。

  有一次,曾丽在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考察,寨子里的“苗姨妈”叫她穿上苗家的盛装“嫁衣”,两个姨妈帮她梳头穿衣忙了半天,旁边围了好几个苗家女子都夸她漂亮。那种氛围让曾丽觉得自己是最漂亮的苗家新娘。

  全身装扮后,曾丽开始在寨子里散步。从叮当作响的银饰、一走一摇曳的裙摆中,她好像突然找到了这套盛装中的灵魂——一种高贵和典雅的气质突然降临,她的每个动作都变得优雅而从容,惊艳致极。她顿时明白,为什么苗家女人要在嫁衣上倾心付出了。她们会用四五年的时间来制作一件嫁衣,每一件绣衣盛装都美轮美奂,是对祖宗神灵的虔诚让她们获得力量,获得永恒。这种力量和永恒令她们创造了服饰文化的绝世精品。

  于是,曾丽把博物馆里的展览取名为“无字天书”。因为苗族没有文字,衣装上的刺绣纹饰成了它们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探寻那些神秘的古老符号和纹样,好似解读一部“无字天书”。

  今年,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已开馆10年了。曾丽在做展览的同时,推出了自己的品牌,还推出了自己设计的产品。她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不久前,曾丽接受《瑞丽》杂志的访问,杂志将她的照片与国际知名品牌三宅一生排版在一起。曾丽自信地说:“我的品牌是民族品牌,产品是民族产品,但却是时尚的,也是国际化的。”

  曾丽设计的丝巾,将苗族服装上的古老符号融入图案中,非常考究,曾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中国元素国际创意金奖”,被称为“中国的爱马仕”。

  “万”字纹丝巾的设计,提取了博物馆馆藏的60条丝带及纹样作为基础元素,通过对丝带元素进行处理、重新梳理、解构,最终构筑成一个大的完整的“ ”,以此达到设计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天地和阴阳之大格局。这件产品,看细部,是苗人的花腰带;看整体,是“ ”的哲学表达;看思想,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看作品,是时尚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极具美感与时尚感,是苗族元素的国际表达。

  星空密码丝巾上的纹样图形是和上古时代的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传说中的“洛书”即“九宫图”的原型,就保留在古老的苗绣服装上。中国造型文明的起始源于星相学的认知。关于这些传说,在古老的苗绣中找到了印证与答案。设计沿用古老绣片上保留下来的这些神秘符号,通过再演绎,让古老的智慧穿越时空,熠熠生辉。

  曾丽设计的每一条丝巾,都与自己博物馆中的藏品相对应,其符号意义是共通的。

  “父亲用他无怨无悔的执着和付出,找到了他生命的意义。”曾丽说,“而对于自身生命的意义以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已经不再迷茫。”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