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史志 > 民族史  > 详细页面

布朗族历史

来源:中国网 编辑整理:宋清逸 2017年10月13日 阅读量:

   布朗族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是从汉代开始。东汉时期(公元1世纪),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设置博南(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不韦(今保山地区之施甸县)、嶲唐(今保山市)等县,居住着“哀牢”人。南朝时期范晔撰《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述哀牢:“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秀,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桐华木。织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出铜、铁、锡、金、银、光珠、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称“共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面积包括今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德宏和怒江等地州全境或大部。生活在永昌(哀牢国)境内的濮人,后来分化为布朗、佤、德昂三个民族。

  古代永昌郡范围内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广阔,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城镇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渐融合于周围先进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经济的不稳定,濮人的迁徙活动甚为频繁。此外,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政策,也引起部分濮人的迁移。

  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王朝在哀牢区设置了永昌郡,统辖现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各县境。其统治和压迫日益加深,引起濮人部落武装反抗。后来昆明人首领卤承率兵为东汉皇朝效劳,打败了濮人,迫使部分濮人南迁。封建统治者还用行政手段强迫另一部分濮人迁移。

  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期,在所谓“南夷作乱”的相互混战中,永昌濮人又一部分向南移至永寿。

  唐代后,布朗族先民——濮(朴)子蛮的分布,“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就是说,到了唐代,上至今中甸维西,下至今西双版纳都有布朗族先民,南诏奴隶制国家,曾经强征其统辖区域内的诸落后部落人民。《蛮书》卷四就描述了当时被南诏驱赶上战场的“扑子蛮”人被唐朝军队俘虏后的情况。

  宋代,大理国兴起,基本上继承了南诏时期的统治范围。在今景东、景谷、镇源等地,原是“扑”(布朗)与“和尼”(哈尼)所杂居,后来部分地区曾被“金齿白夷”(傣族)占据。

  元明时期,布朗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包括顺宁(今凤庆)、永昌以及今西双版纳一带,景东、景谷仍有少数分布。

  明代,蒲人的分布与元代基本一致。中央封建皇朝进一步加强了对濮人地区的统治和联系。明洪武年间复设顺宁土知府,为濮人的一个主要聚居区。明代中叶以后,在永昌府属境之凤溪、施甸二长官司辖地及西北部的十五喧三十八寨(今保山西北)是“濮人”的一个聚居区,在永昌南部之右甸亦有濮人居住。

  清代,濮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无甚差异,与现在也大体一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