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古文字  > 详细页面

石现天惊:感桑石刻--水书

来源: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周泽亮 2022年06月08日 阅读量:

  一、感桑石刻——石现天惊

  2012年6月20日,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陈琳主任发来广西平果县马头镇出土古石刻未知文字图片,请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代为辨别释读。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立即组织水书专家对收到的3块约300古文字石刻符号进行研究、辨别、释读。经专家组研读,一致认为该石刻未知文字为水族文字—水书,推测为最早的水书文字、上古早期中国象形文字遗存!其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专家组对该石刻的释读、破解,有三个说法:

  一是3块石刻中的文字约有30%与水书文字一致,有现存水书和先前出版的水书常用字典可查证;

  二是其中部分文字,水书先生可以分别用流利连贯的水语连读,并解释其意;

  三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其为记事性石刻,经初步释读,石刻文字记载了水族先民的迁徙历史和生产生活片段,甚是珍贵。

  2012年8月20日,随同三都水族自治县组织的专家组一行赴广西平果县马头镇感桑村发掘地实地考察,得到感桑古文字石刻的第一手资料: 3月起试掘,目前仅采掘约40平方米,深1.6米,采掘到破碎古文字石刻大小不一数十块,最大一块105*50平方厘米,其中文字最多的一块,文字有307个,用水书可释读125个。合计大小字符共计1200多个。2012年8月13日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出土的文字石刻上面的钙华和贝壳测定年代分别为前3680±172和2950±167年,这个检测很令人振奋!

  二、华夏古象形文字

  目前发现公认有代表性的中国象形文字遗存有甲骨文、金文,现行的汉文字源于甲骨文和金文等,水书、彝文、朝鲜文、日文、东巴文等均属汉字文化圈。

  (一)原生象形文字

  甲骨文、金文(钟鼎文)、水书、东巴文均属于原生态象形文字,有汉象形文字造字阶段特点和方法的共同特性。

  1、东巴文

  东巴文为更原始直接的原生图画文,其构字方法以点、线和原始质朴的图画直接表意。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 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类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其文字的诞生年限,亦须考古发掘证明。从字形来看,与华夏古象形文字、现代汉文字没有直接的承续或递进关系。

东巴文 字例

  2、甲骨文、金文为象形文字的代表、汉文字的先祖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就目前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石块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即“甲骨文” 和钟鼎文(金文)。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我们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象形文字刻划符号距今约1万年。从近现代出土的兽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图案、文字,可以推测,约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半图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至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汉字体系应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约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看,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材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商中后期甲骨文和金文代表了一种初步成熟和系统的文字,基本能通过文字记载较为抽象和复杂的事件和思想。后历经周、春秋、战国1000多年发展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交流,统一管理,秦始皇开展了“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专制集权措施,规范、丰富了汉文字系统、真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华夏民族的统一文字和文化。但同时也使得早期象形文字造字历史中的个体文字部分堙失。致使后期发掘出土的古文字,很多无人释读和破解。比如发掘的甲骨文个体文字约4500个,能释读的不到1500个,金文、水书亦然。

  (二)华夏象形文字文化圈衍生文——彝文、朝鲜文、藏文、日文

  彝文、朝鲜文,虽为象形文,但构字方法与现行象形文汉文字差别很大。 彝文多为结构型、搭配型文字,与朝鲜文和日文的构字方法类似。以“横、竖、园(O)、撇、捺、点”等为基本笔画,拼制而成,有理性化,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已经脱离了原始图画文的特性,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系统,推断产生的年代较为靠后,是在中国汉文字系统成型后才衍生出现(参看图例文字)。。古朝鲜文字(朝鲜语:고조선문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伪称为神志文字。朝鲜文字的形态由直线、曲线、方框及圆点所组成,亦以“横、竖、口、弯、勾、撇、捺、点”等基本笔画按规律、系统拼制而成,应为汉字衍生。 藏语在语言学上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下的藏语支。其文字为线条拼制而成,亦是成熟系统文化后期创制的文字系统,属象形文字的衍生。日文构字方法也类似。

彝文 字例

藏文 字例

  三、感桑石刻-水书, 夏代早期象形文字原始遗存?

  1、水书与甲骨文、金文同源

  水书,水语称“泐睢”,是水族文字和水族古籍抄本的统称,水书先生(水族识文断字的文化人)口传文化也属水书内容。水族文字字形主要为图画字和古象形字,具有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和构字特点(参看水书《六十龙备要》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目前发现的水书古文字约500字(原始文字),异体字约1500个。主要表述占卜预测、农事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也发现个别记事、记史的水书文字。从构字特点、水族语言习俗及考古资料推断,水族文字、水族历法与汉文化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关系,并得到诸多著名学者认可。2002年水书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6年,“水书习俗”列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比甲骨文,钟鼎文(金文),水书文字与甲骨文构字特点、字形基本一致,部分文字完全相同,可以推定水书与甲骨文、金文同出一脉,源于一个母体。近期几个重大发掘和研究成果揭示了水书深厚的古华夏文化的元素。

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水书《六十龙备要》(三都档案馆藏)

  2、“水书即是易”的观点

  水书多以工整词条形式表述,内容涉及记事、预测占卜等。三都水族自治县部分资深水书先生用类似于易经的方法解读水书,被不少学者称为“水书易”。韦章炳先生07年在首届国学岳麓论坛上和《国际易学研究》上发表了《刍议水书<连山>与含山玉版之谜》,首次论证了安徽含山县出土的六千年前玉佩神秘图纹便是早期的先天太极图。解析了水书文化、水族文字与早期夏代失传《连山易》的关系,运用水书易方法探索、释读了《连山易》,创造性提出了水书易即是“廉散”(水语,水书中有连山符号和图文)--即夏代失传的《连山易》,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可信度。麻福昌教授(贵阳中医学院教授,贵州省易经学会会长)研究、比较水书与周易,也提出了“水书即是易”的思想。有较强的说服力,是一学术上的大胆合理推断。

  3、水书文字疑为夏代中早期原生象形文字遗存

  通过研习发现,水族是一个非常珍惜自己历史文化,民族凝聚力强,性格强悍、进取的民族,具有鲜明的生理个性特点,虽经多次历史大迁徙,千百年来偏居一隅,团结向心,其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相对较少受到外来侵袭,至今保存较为原始和完整。

  2012年8月到广西平果实地考察收获颇多:一是,确认了少数裸露田埂的石刻,其余石刻均采掘于原生涂层下1.6米处,并且石刻均采自同一深度土层,不可能造假;二是,发掘的广西平果县感桑石刻文字,经8月13日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测中心对该石刻上土层的钙华和贝壳进行检测,提供报告为前3680±172年;三是,最先发现并提供石刻的人叫潘荣球,当地姓氏潘、韦很多,询问了解,接近半数。这个发现很惊人,三都水族自治县韦、潘为最多姓氏,估计占水族人口80%以上,应该为水族的原始姓氏,并且 “荣”字辈也不少!四是,这些石刻文字个体很小,大都如同1-2号字体,刻写规范、公整,书法漂亮,疑为水族先人用以记事、记史、预测占卜,并期望得以长久妥善保存。在远古蛮荒、缺少绢帛和纸张的时代,此石刻类似著书记史的工具;这种文字初步成熟、成体系,并用以记事,预测吉凶和占卜(水书先生可用先天易方法释读),可以表达较为复杂的语句思想。

  广西平果感桑石刻的出土鉴定进一步证实:水族先祖源于夏商中原(黄河流域),由于战争等因素,数千年前南迁,主要部族迁往岭南,融于百越民族,属于骆越支系,壮侗语支。后又从岭南西迁贵州(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为核心的黔南、黔东南地区),由于历史上地域的偏远、艰险,故水族文化很好地保留了数千年前的原始文字和文化习俗。这与水族的古老歌谣相吻合!广西平果感桑石刻的出土是对这个表述的直接物证!

  对比水族文字、文化习俗与华夏古文化,水族与远古华夏文化皆出一脉!一是其语言文化保存着许多古华夏原始语音和习惯,在口语中还保留着不少古汉语的读音,十分珍贵!二是,水书文字集合了早期象形文字造字阶段的部分原始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对照,字形和构字特点相同,有较大比例个体字完全一样;三是水族姓氏(韦、潘)也源自古华夏原始姓氏。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 “潘”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其子孙以邑名为氏。可见,四千多年前夏代中早期已有韦氏,水族姓氏为远古华夏原始大姓之一。

  结合广西平果感桑石刻出土钙华、贝壳监测技术鉴定,推测:广西平果石刻文应为夏代中早期黄河流域文明的古象形文字!并且已经初步形成较成熟文字和体系!与殷墟甲骨文、钟鼎文相比,感桑石刻文字—水书文字,还属前一阶段的更早文字遗存!

  在殷墟甲骨文问世前39年,西南巨儒莫友芝研究认为:“水书来自夏、商、周三代,初本皆从竹简过录,声读迥与今异而多合古音,核其字画疑为李斯籀书之前的先秦最简古文字”。莫友芝的这个论断经其后考古发掘,证实不谬!

  水族人民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坚韧而默默地保存了3000多年前的古华夏象形文字,口语仍保留着诸多原始语音,可以说,水书是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文化是保留了3000多年以上的古象形文字历史档案,对研究中华上古文明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作者:周泽亮

  资料来源: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