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古文字  > 详细页面

蒙古族文字的创立与演变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撰:孟 原 2020年04月23日 阅读量:

  蒙古文字是书写蒙古族语言的文字。中国的蒙古族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古维吾尔)文字母创制的,其字形、笔画结构,拼写规则,书写方式等与回鹘文基本相同,因此也称为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文字创立使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期间也发生了不少变化,产生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字、胡都木蒙古文、“托忒”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等多种形式。

不同形式的蒙古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回鹘式蒙古文

  蒙古族是草原游牧民族,最初是没有文字的。十三世纪初,蒙古部在斡难河兴起,开始时是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俘获了乃蛮王傅兼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成吉思汗非常重视这位“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的畏兀尔文士,让他随从左右,并“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尔字书国言”。13世纪的波斯史学家志费尼记载:“因为鞑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便下令蒙古儿童习写畏兀尔文,并将有关扎撒与律令记在卷帙上。”1247年出使蒙古的西方教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也说:“蒙古人采取了他们(畏兀尔)的字母,因为在此以前蒙古人是没有文字的。不过,现在他们称这种字母为蒙古字母。”

回鹘式蒙古文《明代奏章蒙古文译本》

  回鹘式蒙古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虽然至今人们尚未在文献记载中发现其字母表,但据后人对这种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有19个字母。其中,5个表示元音,14个表示辅音。书写时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笔画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蒙古字。每个字母视其出现在词里的位置不同,写法略有变化,分词首、词中、词末3种变体。阿拼写时一般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字序从上到下,行序从左到右。因其是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建的,因此称其为回鹘式蒙古文。

蒙古文字母变体(括弧内字母)及例词  

  关于回鹘文的来历,有研究资料表明,这是历史上高昌回鹘所创建的文字。回鹘原称回纥,是中国维吾尔族、裕固族的先祖。回鹘最早可追述到汉朝时的丁零部落,在北魏时是铁勒六部的袁纥部,在隋代又称韦纥,唐代名回纥,至公元788年正式更名“回鹘”,意为“回旋轻捷如鹘”。其于8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建立政权,与唐朝政府关系密切。九世纪中叶,回鹘内乱,加上灾疫不断,国势衰落,在公元840年被黠戛斯所破,部分回鹘人退到西域的高昌一带建立新的国家,史称高昌回鹘。高昌回鹘进入今新疆一带后,在汉人、焉耆人和龟兹人影响下,改游牧而农耕。高昌回鹘原来使用突厥文,后来转用粟特文,并在粟特文基础上结合突厥文的特点创制了适合于回鹘语的回鹘文。回鹘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为方便骑在马上书写文字,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留存至今的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碑铭和文献有《九姓回鹘可汗碑》、《弥勒会见记》、《福乐智慧》、《金光明经》、《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高昌馆杂字》、《高昌馆来文》等,均对研究维吾尔族语言、文学、历史有重要价值。    

回鹘文《金光明经》 

  在成吉思汗叱咤风云的时代,中国北方与宋王朝并立先后存在过西夏、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政权的主体民族,西夏国的党项、辽国的契丹、金国的女真、蒙古国的蒙古,都有本民族语言,最初都没有本民族文字。建立政权后,为了适应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他们有的创立了本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契丹字、女真字等等。回鹘西迁之前,与蒙古共同生活在蒙古高原,他们都是游牧民族,经济文化与许多相似性,语言上同属阿尔泰语系,分属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因此蒙古语与维吾尔语的一些日常用语和词汇是相同或相近的。如黑(哈喇)、黄(霞喇)、金(阿拉泰)在蒙古语与维吾尔语中发言是一样的。成吉思汗命塔塔统阿用回鹘字母创建蒙古文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回鹘、蒙古的文化联系上产生的。现存用回鹘式蒙古文写成的文献中,最早的是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碑)。

  二、八思巴字

  在蒙、元时代,还有一种与回鹘式蒙古文并行的拼写蒙古语的文字“八思巴”字。

  蒙、元帝国的建立,统治的范围空前扩大。版图之内不仅有汉人、蒙古人、藏人、还有一些来自中西亚的色目人。这些人操有不同的民族语言,因此有时官方行文要用各地区通行的民族文字,因此出现了畏兀尔文、汉文、藏文、女真字、契丹字以及其他文字并用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为了创造与庞大统一的蒙元帝国“相匹配”的统一文字,  

于中统元年(1260年)命吐蕃萨迦地方的喇嘛八思巴创建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这种文字由梵文、藏文字母演化而成,有42个字母(母音10个,子音32个),绝大多数字母与藏文相同,其书写方式从左至右,由上而下。由于其形式呈方型,所以又称方块字。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文创制成功,忽必烈“诏颁行于天下”。“八思巴”字颁布后,朝廷曾用行政手段大力推行,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也一度受到限制。目前发现,在其后的110多年时间里,用“八思巴”文字不仅拼写蒙古语,还拼写了汉语、藏语、回鹘语、梵语、波斯语等等。

  元代创建“八思巴”文字的目的,是想用它书写帝国内一切民族的语言,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成功。因为这些语言彼此差别非常大,同一种字母很难确切地表示每一种语言。如用它拼写汉语、蒙古语时用语音原则,怎么读就怎么写。但拼藏语、梵语时按历史传统原则,实际是原有文字的转写,而不是按实际语音拼写。八思巴文字以音节为单位拼写,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词和句子的界限只能靠上下文来推断,不适合蒙古语的特点。拼写汉语时又不标明声调,所以很难确定所代表的汉字,这又不符合汉字的特点。因此“八思巴”字颁行以来,主要用于官方文件,在民间,人们仍习惯用回鹘式蒙古文。在元代后期,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又逐渐恢复。元朝统治被推翻后,“八思巴”字的使用自行废止,现存的八思巴字蒙古文献主要是元代的诏令。但这种文字后来在藏族地区比蒙古地区保持了更长时间,并由藏族学者进一步改造,作为一种花体字,用于西藏地方公文和印章装饰。

    

  三、“胡都木”蒙古文与“托忒”蒙古文

  在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回鹘式蒙古文进行改革,逐步成为至今通用的范化的蒙古文。改革后的蒙古文也称“老蒙古文”或“传统蒙古文”,这种文字在字形、笔画结构、拼写规则等许多方面,都与回鹘式蒙古文有明显的区别。传统蒙古文经过发展又形成两个分支,一支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胡都木”蒙古文,一支是仅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的“托忒”蒙古文。

  

蒙古文字母

  卫拉特是清代漠西蒙古各部的总称,又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其祖先系蒙古汗国时期的“斡亦剌惕”和明代的“瓦剌”。“斡亦剌惕”部落原来居于叶尼塞河一带,元代南迁至阿尔泰山及哈密以北一带。在明代,蒙古族分为东蒙古、西蒙古。东蒙古即明朝的鞑靼,西蒙古即明朝的“瓦剌”。卫拉特是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组成的部落联盟,其来源有一部分是被蒙古族同化的突厥部落。由于长期在新疆生活,其语言也受当地语言影响,形成了蒙古语三大方言之一的卫拉特方言。

蒙古文书法:永恒的草原

作者:那·吉日嘎拉

来源: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文字书法作品暨文献展》    

  中国的蒙古语分为西部方言、中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西部方言又称为卫拉特方言,中部方言又称为内蒙古方言,东部方言又称为巴尔虎布利亚特方言。其中中部方言分布最广,说中部方言的人占我国蒙古族人口的60%以上,占蒙古语使用人口的90%以上。目前,我国中东部蒙古族都通用在回鹘式蒙古文基础上形成的“胡都木”蒙古文。这种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有5个,表示辅音的有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胡都木”蒙古文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语的官方书写方式(即使用蒙古字母书写蒙古语的正字法)。

托忒蒙古文书法:咱雅班迪达格言

作者:道山

来源: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文字书法作品暨文献展》

  “托忒”蒙古文是1648年冬由卫拉特和硕特部高僧咱雅班迪达创制的,用于卫拉特部族中。“托忒”蒙古文的字母表包括31个字母。其中,7个表示元音,24个表示辅音。“托忒””的意思为“明了”,顾名思义就是在发言上要比“胡都木”蒙古文更清晰明了。这种文字区别了胡都木蒙文中不能分别的o和u,ö和ü,t和d等音,规范化、口语化了一些写法。但由于这些改革多是以卫拉特方言为基础的,导致文字无法推广到其他方言地区。于是托忒文成为卫拉特方言文字,并沿用至今。1981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蒙古语文工作会议决定,为了统一我国蒙古族文字,从1982年开始,在本区蒙古族干部群众中普遍学习和使用我国蒙古族通用的蒙古文。

人民日报蒙古文版

  四、西里尔蒙古文

  蒙古族是跨界分布的民族,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蒙古族总人口为598.18万人。此外,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280万人(2006年7月统计265万人),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俄罗斯有大约100万蒙古人。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蒙古人历史上也使用回鹘式蒙古文。

  现蒙古国使用的西里尔字母蒙古文字,中国又习称“新蒙文”,与传统蒙文即“老蒙文”相区别。1930至1940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尝试改革蒙古文。在苏联的影响下,起初试图创立拉丁字母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1942年起开始试用,于1946年正式使用。但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也随即转向,拉丁字母方案公布两个月后就被收回,重新颁布法令,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作为国家法定语文,老蒙文则退出日常使用。除了将俄文所有字母一概借入以外,还加入了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ö和ü。传统蒙文有几个音使用相同的字母,一些字母连写后容易混淆,西里尔字母文字能够清楚地区别这些音,基本做到了“怎么说就怎么写”,且字母形体区别较大,各个分开,不易误读。从左向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但同时也没有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兼顾各地方言等优势。 

西里尔蒙古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原苏联境内的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两个共和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文字改革,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短暂的拉丁化实验后,40年代迅速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当地语言。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中苏、中蒙友好的背景下,以及文字改革拉丁化、拼音化思潮影响下,我国的部分蒙古族知识分子也曾推行过学习西里尔字母蒙古文也即新蒙文,后来,随着中苏关系破裂,这种活动也自然停止了。

  文字是记录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是交流信息的工具,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苏联解体,蒙古国在思想上掀起了恢复民族文化的浪潮。由于青年人学习新蒙文无法阅读用传统文字书写的文献古籍,对传统文化传承非常不利。因此,近年来,恢复传统文字的呼声逐步高涨。1992年,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决定逐步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从2010年开始,蒙古国规定公文和信函必须使用回鹘体蒙古文,在一些相关证书上必须同时使用回鹘体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2014年,蒙古规定将2020年废除使用西里尔蒙古文,使用传统蒙古文字。2020年3月18日,蒙古国正式通过了《蒙古文字国家大纲》,决定从2025年起全面恢复使用传统蒙古文——回鹘式蒙古文。根据这份大纲,蒙古国将从2025年起在国家公务中同时使用西里尔蒙古文和回鹘式蒙古文,为接下来全面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做准备。蒙古国政府要求:国家通信技术部门着手解决互联网环境中无障碍使用蒙古文国际标准码问题;国家标准计量部门通过国家公务用西里尔及回鹘式蒙古文标准;科学院、语言文学院等机构加快建设公民及法人代表双文数据库等;新闻出版部门到2024年前必须同时用双文发布、发表文字内容。所有国家机关创造新老文字网络环境,所有国家公务人员将参加传统蒙古文培训,以迎接最终完全使用传统蒙古文。

  蒙古国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曾属于中国。中蒙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工业产品和技术与蒙古国的资源可以优势互补,发展双边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蒙古国的蒙古族大部分操喀尔喀蒙古语,与中国蒙古族的中部方言相同,相互交流没有语言障碍。蒙古国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实现了两国人民的文字相同,这对于扩大民间交往,促进双方经济文化发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

    

  五、其他形式的蒙古文字和满文、锡伯文

  有人说,在历史上蒙古人创造了7中文字。按照这个说法,蒙古文字除了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字、“胡都木”蒙古文(视为规范的回鹘式蒙古文)、“托忒”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外,还有瓦金达拉文字、苏永布文字、阿里嘎里文字,不过后三种蒙古文字并没有广泛使用。

  瓦金达拉文字。在蒙古语三大方言区中,巴尔虎布利亚特方言区也曾借鉴托忒文字创建过“瓦金达拉”文字。这种文字主要反映布里亚特方言,有一百多个字母,1905年由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主要用于寺庙宗教领域,创制后未推广。

  苏永布文字。1686年由喀尔喀高僧,一世咱那巴咱尔创制。这种文字源自梵文兰札体字母,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目的。由于字体繁难,并未在民间流行。

  阿里嘎里文字。在16世纪末,随着藏传佛教大规模传入蒙古地区,蒙译佛经又形成一次高潮。公元1587年,喀喇沁僧人阿尤喜固什,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编制出一套音标系统——阿里嘎里字母,以满足翻译佛经时正确转写梵文、藏文名词术语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文的创立和使用影响到满文。满族的先民为女真人,在女真建立的金国,曾创立使用女真文。但金国灭亡后,女真文的使用逐渐萎缩,民间书信往来较多使用蒙古文。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与蒙古文字头数目和形体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达海利用在字头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头的形体、增加新字头等方法,表示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改进了拼写方法,并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语的字头。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正字法,具有明显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

  满文在清代的使用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作为“国书”与汉文同用,记载下了大量的珍贵档案和历史文献。辛亥革命后,满文推出历史舞台,但仍继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锡伯族历史上曾使用满文记录本民族语言,废除满文后,曾尝试用使用斯拉字母、拉丁字母的改革方案,但最终仍选择借用满文,但对其进行改革。在满文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锡伯文,无论在其整个文字结构、书写形体和特点等诸方面都保留了满文的完整性,使这两种文字成为同胎而生的姊妹文字,可以相互通用。

锡伯文书法:钱石易碎,真理永存

作者:韩江涛(锡伯族)

来源: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文字书法作品暨文献展》

  从蒙古文字创立和发展看,从最初的回鹘人结合突厥文、粟特文特点创造的回鹘文,到蒙古人在回鹘文基础上创造的回鹘式蒙古文,再到由梵文、藏文字母演化而成的八思巴字、以及满族借鉴蒙古文创建的满文,锡伯族在满文基础上改造形成的锡伯文,纵观其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鉴,又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编撰:孟原

  参考文献:

  1.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1年。

  2.道布主编:《蒙古语简志》,民族出版社,2009年。

  3.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1990年。

  4.《360百科·蒙古文》

  5.陈其光:《中国语文概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

  6.《蒙古国将从2025年起全面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新华社通讯。

  7.《360百科·满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