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语言 > 民族语文概述 > 民族文字  > 详细页面

于阗文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黄振华 2018年01月16日 阅读量:

  于阗文是一种源出于印度婆罗米字母芨多王朝字体的音节文字,因发现于中国新疆于阗地区而得名。于阗文称于阗为瞿萨旦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说瞿萨旦那“唐言地乳”,又说此国“仪形有礼,风则有纪,文字宪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这是关于于阗文的最早记述。于阗文所记录的语言今称于阗语,亦称于阗塞语。此外,尚有北雅利安语、东伊朗语、印度斯基泰语等名称。于阗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东南语组,苏联和阿富汗边境的瓦罕走廊有一种语言称瓦罕语,与于阗语有很多的共同点。

  中国史籍关于塞种的记载较少,《汉书。乌孙传》谓“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广弘明集》卷第七收录荀济的“论佛表”引《汉书,西域传》说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今本《汉书》则无此文。若后说可信,塞种往葱岭南奔则必经于阗,从此占居于阗地区是可能的。19世纪末,俄、英驻喀什地区领事官彼得洛夫斯基和马继业最先在和阗地区获得于阗文文献,其后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等人又先后在和阗和敦煌地区取走大量于阗文佛典和文书。在古代于阗地区,还曾大量发现汉字-佉卢字并用的“汉佉二体钱”(一称“和阗马钱”),以及译自巴利文的佉卢字《法句经》,都属于公元2世纪。斯坦因在尼雅发现用佉卢字写的卖驼文契,年代属于公元3世纪。于阗文文献的所属年代晚于佉卢字,约当公元5-10世纪。由此可见,最早在古代于阗通行的是佉卢字和汉文,其后才是于阗文,而且也是与汉文并用。

  于阗文来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所以也是音节文字。于阗文的字形与印度芨多王朝的婆罗米字相近,可能早在4世纪后者就已传入于阗地区。同印度婆罗米字一样,于阗文也是采用附加符号表示元音。于阗文合体字也很多,如tra、rta之类。

  根据于阗文书来看,古代于阗也采用生肖纪年,其年号类似汉制。例如“同庆”、“天尊”、“中兴”、“天兴”、“天寿”之类,可知其时于阗深受汉文化影响。

  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于阗文书,有著名的“钢和泰藏卷”(因原件为钢和泰所获而得名)。一面为于阗文,另一面为古藏文。于阗文共73行,1—51行的内容为于阗使臣所写沙州行记,记述沿途附近城镇和村落,以及在沙州佛寺施财建塔、装饰金身的情况。此文书三处提到visa sambhava十四年,两处提到十四年即鸡年,且称其王为狮子王。学者遂据此判断此王为李圣天。这件文书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可以说明于阗在李圣天统治时期尚通行于阗语,其居民主体仍为塞种,尚未伊斯兰化。

  此外,重要的于阑文书还有《七王子伴使致于阗王奏报》、《七王子致于阗王书》(Ch00269)、《使臣奏甘州突厥动乱》(P2741)、《使臣致于阗王奏报》(P2790)。这三种文书现藏巴黎。Ch00269的前一部分即两位于阗使臣报告伴送七位王子的经过。他们奉于阗王之命,于牛年伴送七位王子前往天朝进贡,中途遭云部抢掠。被迫步行到沙州,适值甘州可汗被杀,新立特勤尚幼,乱事未平,故未能通过甘州而不得不绕道前进。文书后一部分即七王子致于阗王书信,报告在沙州受困和到达朔方情况。P2741则为于阗使臣奏报到甘州要求借道前往天朝通聘的经过。其中还提到有3位天朝使臣偕同于阗贡使13人到达沙州,携带向天朝进贡的宝玉600斤。据此可知当时于阗对天朝即宋朝有纳贡关系,其遣使入贡时代当在宋端拱二年即于阗天兴四年(989年)左右。还有P2790和P2958两件文书涉及甘州乱事。原件均藏巴黎。前者报告在沙州、甘州受阻情况,后者则为甘州新汗致书于阗新王要求恢复旧好。信中称于阗王为“金汗”,称于阗为“大宝金地”。此信暗示蛇年之际甘州新汗登极,于阗则老王退位、新王继位。其事发生在10世纪之末或11世纪之初,可能就在宋景德二年(1005年)。此后不久,于阗便为穆斯林攻占,尉迟王系遂绝。

  P2958还有两封信件是《朔方王子致于阗王书》、《朔方王子禀母书》。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均涉及通报向于阗王赠送丝绸二百匹。信中亦涉及在甘州被扣的于阗使臣卡巴斯他戛,故文书年代与前述三件相关文书相同。于阗王遣使伴送的七王子,可能就是朔方王子。

  还有一件用于阗文、汉文书写的牒状Hedin24甚有价值。此件为瑞典斯文赫定所得,内容为通报防备劫掠,命“将人畜一切尽收入坎城”。于阗文“坎城”作Phema,然则莫高窟第47窟南壁题记有“于阗媲摩城中琱枟瑞象”,西壁又有“于阗坎城瑞象”,似此两城并非一地。这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此外还有ChⅠ0025(于阗—伽湿弥罗行程)、P5538a(于阗王致曹元忠书),P2787(迦腻色迦传)、ChⅡ002(医药书)、P2892(医药书)等文献,都对探讨于阗的历史和文化有相当价值。  

  已发现的于阗文献以佛经为多,这反映了于阗佛教之盛。著名的佛经有《金光明经》、《妙法莲华经》、《金刚般若经》、《理趣般若波罗密多经》、《佛说无量寿经》、《僧伽陀经》、《维摩诘经》、《首楞严三昧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等等。研究这些佛经有助于明了于阗史、佛经版本流传史。例如《现在贤劫千佛名经》的于阗文本,就与传世两种汉文译本不同,从个别佛名的译称看来,与契丹藏本颇为相近。

  于阗文文献多为外国探险家所得,分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英联邦事务部图书馆、新德里国家博物馆(斯坦因所得)、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彼得洛夫斯基所得)、巴黎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所得)、斯德哥尔摩人种博物馆(斯文赫定所得),西柏林国家图书馆、东柏林古代史和考古学研究所、不来梅海外博物馆(格伦威德尔、勒柯克、特林克勒等所得)、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亨廷顿所得)、龙谷大学(桔瑞超所得)。最先研究于阗文献的是德国梵文学家霍恩勒,他在1910年首次发现了马继业等人在新疆所获文卷。此后的研究者则有德国洛伊曼、挪威柯诺、英国贝利等学者。贝利教授潜心研究于阗文献40余年。他从1945年起就将各国所藏大部分子阗文文献转写发表,原件亦陆续影印刊布。所发表的著作有:《于阗文文献》、( KT)六册(1945-1967年),《于阗文佛教文献》(KBT)一册(1951年),影印原件《塞克文献》六册(1960-1973年)、《于阗文抄本》一册(1938年),《塞克文献译释》一册(1968年),《塞语字典》一册(1979年)。其弟子厄麦里克著有《于廁文文献指南》(1979年),简述于阗文献研究概况。在中国,则有岑仲勉、黄盛璋、张广达、荣新江等研究于阗文献所涉及的历史地理问题。黄振华曾据于阗文原件对照汉文本释译《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敦煌吐鲁番文集》,1988年)。

于阗文《迦腻色迦传记》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