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扶贫开发  > 详细页面

一个人,三十余亩地,三千多棵果树——撂荒山成了“花果山”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谭华祥 2022年11月24日 阅读量:

冉亚清给苹果树修枝疏花。

  “那段时间一个人垦荒、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除了深山的鸟鸣和偶尔远处传来的犬吠,剩下的声音只有我自己时不时哼的劳动号子。”

  百花争艳的时节,笔者相约和几个朋友走进绝壁悬崖上的“花果山”。主人冉亚清娓娓讲述着3年来的垦荒岁月。

  只身返乡建果园

  石柱岩, 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安桥村海拔近千米的悬崖上。

  这里叠峰起伏, 景色宜人。外出只能通过一条挂在陡壁上的羊肠小道,因而有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半山腰有一直径5米、高8米的天然圆石柱, “石柱岩”因此而得名。这里也是避暑纳凉、休闲康养的好去处。

  几十年前, 石柱岩住着冉亚清同一祖父传下来的9户人家30余人。他们与同组其他农户相距2公里, 是离乡政府最远的农家之一。

  虽然远离集镇、交通不便, 但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冉亚清的父辈安土重迁, 坚守在这里辛勤劳作。

  上世纪80年代, 冉亚清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后,他便从湖北省利川市的园艺场引进了一批苹果树苗。几年后,色泽光亮、光滑浑圆、香脆可口的大红苹果挂满枝头。

  然而,由于交通不便,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困难,再好的苹果也卖不出去。冉亚清及家人无奈背井离乡, 迁居外地, 靠打工挣钱谋生。大片肥沃的土地就此撂荒。

  冉亚清一家定居黄水场镇,但垦荒建苹果园的想法时时在他脑海闪现。

  2018年,冉亚清在石柱岩老家的土地上复垦, 开始了艰辛的苹果园建设之路。

  垦荒圆梦不怕苦

  “当时真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到了村组公路的尽头, 还得步行2公里的泥泞小道。”冉亚清回忆道。

  房屋复垦后没有栖身之处, 他从拆除的破旧房子里拣一些木头, 靠山边搭建了两间房。没有电,买了一盏微型太阳能灯照明。手机充电全靠充电宝, 除了早晚开机看一会儿信息或打个电话外,基本关机。

  离开老家20多年, 撂荒的责任田土已杂草丛生, 碗口粗的水青杠、松树、杉树等长满田间地头。冉亚清没有退缩,他选择迎难而上。

  为确保在春季栽上苹果树苗, 每天天还未亮, 冉亚清便头戴矿灯下地。为了抢时间,早餐吃点干粮, 喝杯开水。每煮一次饭,就要供3天的口粮。

  作为退伍军人,冉亚清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不怕艰苦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优良作风。那时,他每天劳动11个小时以上,锄头挖断了3把,还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一个人的世界,400多个日夜。他皮肤黝黑、饱经风霜的脸显得更加苍老了;双手磨起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 打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身上掉了几十斤肉。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今,30余亩撂荒地已栽上了3000多棵“烟富8号”“烟富10号”等优质苹果苗,并因地制宜栽种了脆李、樱桃、猕猴桃等果树苗。经过精心管护,这些果树苗长势喜人。

  冉亚清还在果树行间种上了向日葵、花生、糯玉米、辣椒、白莱、冬瓜、南瓜等农作物, 不仅满足了自食,还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每逢节假日、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果园采摘,享受田园乐趣。

  六旬创业受关注

  垦荒打造“花果山”。当地政府获悉后十分关注, 对发展果树产业高度重视。

  2021年6月, 政府投资10万元, 从村组公路的终点接头, 硬化了一条1.2米宽的人行便道。它直通苹果园,“出行难”问题基本解决。

  2021年8月,冉亚清当年的老首长熊泽海,一路奔波到苹果园采风,十分感慨,当即作了一首打油诗。

  这些年,冉亚清一边忙着苹果园,还抽时间到周边调研,撰写了题为《石柱岩300亩富硒良田亟待整治开发》的建议,提交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经研究,决定对这片撂荒20多年的富硒良田进行开发。2021年11月,当地政府牵头引进了开发商。历经半个月时间,将这300多亩富硒良田连片开垦完成。

  “今年我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周边更多的各族群众共同致富,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冉亚清说。

  产业的发展,激发了不少村民的创业热情。长期在外经商的村民刘胡林,今年初也将自家撂荒的十几亩责任田土开垦出来,栽上了苹果树。

  昔日的荒坡荒山,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作者:谭华祥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