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经济 > 扶贫开发  > 详细页面

结盟之地践初心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丛蓉 2021年04月15日 阅读量:

彝海结盟纪念碑。 薛玉斌摄

凉山州雷波县汶水镇马处哈三峡新村幼教点,孩子们在快乐地玩耍。冷文浩摄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对即将搬进的新房很满意。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喜获丰收,乡亲们很高兴。 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冬日阳光下,莽莽群山间,一排排民族风情的别墅式民居随山丘起伏错落,鸡鸣犬吠,炊烟袅袅。

  这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结盟新寨”。曾经,这里“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如今,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走进村民阿说瓦格的家,客厅宽敞明亮,沙发、茶几、电视等一应俱全,墙上挂着两幅背景不同的全家福。一幅是在新房前拍摄的,一幅是在原来的土坯房前的合影。“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阿说瓦格一手抱着孙子,一手竖起了大拇指,“共产党,卡莎莎!(彝语音译,表感谢)”

  彝海村,地处大凉山腹地,当年彝海结盟的发生地。

  1935年,一支年轻的队伍以解救被关押的穷人、肝胆相照的歃血结盟,向彝族同胞宣示“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宗旨。受此感召,彝族同胞护送红军走过布满瘴气的密林。当红军强渡大渡河时,队伍中已有了许多生死相随的彝族青年。

  彝海结盟的佳话,代代相传;共产党的真情,温暖凉山。主持彝海结盟仪式的“红色毕摩”沙马尔各的孙子沙马依姑还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日子里,父母总是说:“将来会好的,共产党不会忘记这里。”

  共产党不会忘记这里。伴随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发展,红军当年的诺言一步步实现。从“一步跨千年”的社会嬗变,到“跑步奔小康”的美好生活,一代代共产党人接力奋斗,在大凉山践行着初心和诺言。

  凉山,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70年前,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交通闭塞等多种原因,直到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夕,凉山仍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17个县市中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深度贫困县,全州2072个贫困村中1350个村的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堪称“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战斗注定艰苦。但任何艰险都无法阻挡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布拖、昭觉、美姑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凉山州整体摆脱贫困,彻底摆脱了“贫困枷锁”。

  这背后,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凉山人民和全国帮扶力量共同奋力写就的一张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凉山答卷。

  要脱贫,先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的“交通大会战”随之展开,一条条通村公路修到了山村里,村民出行、销售农产品、进城看病、学生上学都有了便利的条件。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让凉山累计7.4万户35.32万人实现了“一搬跨千年”的历史巨变。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凉山持续强化产业扶贫,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发展,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金钥匙”,打开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门。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凉山不断推动各项教育扶贫政策,通过“一村一幼”“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方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丰富教育体系,严格控制辍学,让孩子们回到学校……

  如今的凉山,公路通了,村民富了,彝家新寨雕梁画栋,老乡们喜迁新居,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工地建设如火如荼,市场超市里样样都有,乡村教室中书声琅琅,农家书屋内书香氤氲。一件件喜事,一张张笑脸,一声声感谢,昭示着凉山人的幸福新生活,诉说着凉山“一步跨千年”的巨变。

  80多年前,大凉山的彝族同胞们坚信,跟着共产党,定能过上好日子。如今,当年的愿望已经实现。

  乡亲们知道,世世代代跟党走,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作者:丛蓉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