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地区 > 发展谋略  > 详细页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刘志彧 2022年10月31日 阅读量:

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的民族融合小课桌。新华社发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初衷:“我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次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就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民族团结、政治生态等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五次都全面论述了做好民族工作、边疆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并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实践向度上阐释了“铸牢什么”“为什么要铸牢”“由谁来铸牢”“如何铸牢”等基本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为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明确政治责任,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国家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才能创造新的奇迹,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和世界百年变局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凝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增强理论自觉,全面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生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百年抗争中实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的演进中蕴含了多重要素,包括伦理、道德、价值、规则、情感、认同、秩序、归属等,也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表现出多维形态,这些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实体不同侧面的展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等因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源于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奋斗的伟大实践,能够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并获得真切认同感。在新时代,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显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认知的升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凝聚行动合力,构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中华儿女肝胆相照、携手前进的奋斗过程。要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汇聚起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使各族人民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创造者、开拓者、奋进者。

  完善工作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伟大社会建设工程,需要贯穿融入到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生活规范、社会伦理、行动准则之中,还要通过法律政策、纪律准则等方式体现刚性的法律赋值。要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创新方式方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有形”中凝聚共识。所谓“有形”,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能看得见、摸得着。一方面,要夯实物质基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另一方面,要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内蒙古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

  “有感”中引领思想。“有感”,就是有真情实感,富有温度、触及心灵。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要用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打造“有感”的阵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融入中小学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深化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平台的建设,加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有效”中见真知。“有效”,就是要在提高工作成效上见真知、找答案。“群力谁能御,齐心石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持久的润物无声的社会工程,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正视问题差距,认清风险隐患,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地做好民族领域各项工作。要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理解把握,不断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草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书写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任)

作者:刘志彧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