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赫哲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赫哲族居住风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谷文双 2017年11月22日 阅读量:

  赫哲族的传统居住民俗,具有鲜明的渔猎民族特色。在历史上,赫哲族是一个长期以渔猎生产为生的民族,为了适应狩猎和捕鱼生产的需要,他们总是习惯于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兴建住宅,聚族而居。但是,渔场和猎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往往由于气候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样,赫哲族为了生计的需要,就不得不随着渔猎场所的变化而长期地游动于江河沿岸或山林旷野之中,其居住地必须随之迁移。每到一地,他们都要就地取材建造房屋,用后即弃。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赫哲族人民一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各种各样的临时性住宅便是他们的栖身场所。

  在赫哲族中,较为固定的住宅建筑出现较晚。由于赫哲族居住分散,松花江中上游的赫哲族大约在三百多年前才有了固定住宅,而其他地区的赫哲族则要晚数十年至—二百年不等。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和混同江沿岸的赫哲族在20世纪初还比较普遍地居住在地窨子和马架子里。

  固定性住宅是赫哲族人在进行日常生活时居住的地方。它的出现使赫哲族传统的饮食起居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在出现之初还没有完全取代各种临时性住宅。赫哲族在进行渔猎生产时常常远离村屯作业,因此必须建造各种临时住宅以栖身。例如“撮罗昂库”、“阔恩布如昂库”、“温特合”和地窨子等。可见,赫哲族的临时性住宅种类较多,可以适合捕鱼和狩猎生产的不同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住宅也随之成为赫哲族内部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的一个标志。富者多以雕翅装饰房屋,以貂皮、元狐皮为帐为裘,以狐貉皮为被褥。清末民初时期,有些赫哲族富户住上了五间一座的正房,有的还盖有供长工居住的东西厢房以及仓库、马棚、阔气的院墙等附属设施。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族的住宅有“撮罗昂库”、“阔恩布如昂库”、“温特合”、地窨子、马架子和正房等诸多种类的建筑形式。

  “撮罗昂库”是赫哲人在从事渔猎生产时居住的一种临时性住宅。在赫哲语中“撮罗”意为“尖”,“昂库”意为“棚子”,因此“撮罗昂库”实际上是一种圆锥形的尖顶棚子。其形状与建造方法与鄂伦春族的“撮罗子”十分相似。“撮罗昂库”的建造方法十分简单,先用若干根长约3米的木杆支起圆锥形的骨架,架子上再绑上横向的箔条,以便苫草和固定棚架。苫草时先从底部开始,第一行的草,草根向下;其余各行的草,则要使草根冲上。为防止雨雪风雹的侵袭,每苫一行草都用柳条勒紧,使之牢固。苫完草,一个新的“撮罗昂库”就建好了。

  “撮罗昂库”的规模大小,一般要视所居人口的多少而定。大“撮罗昂库”的立杆长而多,约需二十几根做棚架,小的“撮罗昂库”立杆短而少,只用十几根木杆就够了。“撮罗昂库”的门开在南面,东、西、北三面用于搭铺,然后再用一根碗口粗的圆木做铺沿。为了抵御风寒和隔潮,睡觉时再铺上兽皮,人们的食宿均在铺上。晚上睡觉时,老年人一般住北铺,年轻人一般睡东西两铺。中间留有空地以便雨天做饭或晚上升火熏赶蚊虫。

  在赫哲族的各种临时性住宅中,“撮罗昂库”最容易建造,弃之不惜,不仅使用普遍,而且其种类也很多:有用茅草围起来的“卧如克特昂库”,有用桦树皮围起来的“塔拉空昂库”,有用兽皮围起来的“那色昂库”,有用布围起来的“波苏昂库”等。赫哲族人民在外出生产时,夏季住“卧如克特昂库”,冬季住“那色昂库”或“波苏昂库”。

  “阔恩布如昂库”是赫哲族在外出狩猎时居住的一种临时性住宅,是一种圆顶(赫哲语称圆顶为“阔恩布如”)、长方形的草棚。在建造“阔恩布如昂库”时,先取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鲜木条若干根,然后以每两根为一组连结起来,使之形成半圆形,再将两端插入地下。每隔一定距离埋上一组做棚架。其上再绑5根或7根、9根木杆,以便苫草和加固棚架。在苫草时,每苫一行草都要用柳条牢牢地绑在木杆之上,使之牢固。“阔恩布如昂库”在一端留门,另一端则用草堵严。棚内的地方全部用来搭草铺,因此在“阔恩布如昂库”之内,人们不能生火以及做饭。大的“阔恩布如昂库”长达三四米,宽约两米,高约两米。小的“阔恩布如昂库”长约两米多,宽和高各为1.5米左右。其大小主要视所居人口的多寡而定。搭盖“阔恩布如昂库”要比搭盖“撮罗昂库”费工费时,居住“阔恩布如昂库”也不如“撮罗昂库”方便,因此在赫哲族中一很少有人居住“阔恩布如昂库”。

  “温特合”是一种圆锥形的、棚顶上有出烟口的棚子,它也是赫哲族人冬季狩猎时.住的一种临时性住宅。由于“温特合”也是一种圆锥形的建筑,因此人们也往往把它看做是“撮罗昂库”的一种。但是,“温特合”和其他的“撮罗昂库”又有所不同。首先,“温特合”是以原木为棚架,这些做棚架用的原木都是用碗口粗的杨树劈成两开的;其次,“温特合”的四周不仅苫茅草,草上还要培土或盖雪以避风寒;再次,“温特合”的棚内留有架火、烧饭用的空地,棚顶留有出烟和通风的气眼。

  地窨子(赫哲语称“胡如布”)是寒带居民居住和使用的一种比较原始简陋的住所,是古代人穿地为穴的进一步发展。建造地窨子时,先向地下挖一米左右的长方形深坑,坑的大小要视所居人口的多寡来确定。深坑的两端立柱、架檩,椽子上端搭在檩子上,下端搭在坑沿上,然后铺草培土。地窨子的门一律向南开,门上以及门旁各有一扇窗户用于采光。屋内搭有火炕或者床铺,地中间设有取暖用的火炉,碗架、水缸摆在锅灶旁边,烟囱由屋顶开出。地窨子虽然简单粗糙、原始古朴,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非常适合于赫哲族生活的需要。

  马架子是建筑在平地上的一种住宅,它在赫哲语中被称为“卓”。其形制同地窨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马架子的建筑方法也和一般的临时性住宅迥然不同。马架子的墙壁用土坯堆砌而成,房顶用木头做梁、檩、椽。马架子的房盖呈楔形,用茅草苫盖而成。马架子呈南北向,类似厢房,以南北两墙为房山墙,在南山墙上开门。门的两侧各有一扇窗户,用于通风和采光。早年,人们用去鳞的胖头鱼皮糊窗户,又亮又结实。后来,人们才逐渐改用油纸窗或者玻璃窗。马架子房的内部无隔壁,东侧或西侧搭有火炕。锅灶设在炕的一头。炕与灶之间多用木板或者是土坯砌上一道矮墙,使炕与锅台隔开,以防止儿童掉在锅中。到了冬季,人们还可以在屋地当中搭火炉以取暖。

  正房是赫哲族渔猎民居住的一种永久性住宅。起初,正房的墙壁是用加工成正方体或者是长方体的粗木头垒起来的(叫木头垛),墙两边用木杆加固,然后在墙内外抹泥。后来,人们采用土坯砌墙或用草编成“拉哈辫”垒墙。墙壁砌好以后,再铺上房梁、檩子、椽子,勒上箔条,然后抹泥苫草,修盖屋脊。正房的室内构造按照其规模大小而略有不同。一座两间的正房,多在东面的房间开门和用于做厨房,西面的房间住人。一座三间的正房,多在中间开门并用作厨房,东西两间住人。烟囱多建在房屋外面的房墙两侧,用空心树、松木板或“拉哈辫”參建而成。厕所建在房屋的东侧或房后。

  “塔克吐”(即仓房,俗称“鱼楼子”)是赫哲族住宅的一种附属设施,现在主要用于存放鱼干、兽肉、粮食、生产工具及其他用品。在夏季,有的人往往因住房闷热而暂时睡在凉爽的“塔克吐”内。“塔克吐”是一种桩式建筑,其底部距离地面有1米多高,既有利于通风、防潮和防鼠害,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水灾之患。在建造“塔克吐”时,先取4根或6根粗壮的树干做基柱,其上面铺上木板或原木,四周用柳条编成的篱笆墙围起来,一侧设门,但不设窗,顶部有檩、椽、箔条,再苫以茅草或用树皮覆盖。巢居是史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居住形式,赫哲族的“塔克吐”就是远古巢居文化的遗存。

  新中国成立以后,赫哲族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马架子和地窨子等原始简陋的住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消失,两三间并且设有玻璃窗的正房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赫哲族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1980年左右,赫哲族渔民开始修建砖瓦房。1986年,15栋二层住宅楼在八岔赫哲渔村拔地而起,60户赫哲族渔民住上了崭新的楼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赫哲族的住宅建筑正朝着城市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资料: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 民族出版社,1987.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1934

    3.《赫哲族简史》编写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