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鄂伦春族 > 科教卫生  > 详细页面

鄂伦春族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吴雅芝 2017年09月19日 阅读量:

   长期以来,鄂伦春族在深山密林中过着封闭和半封闭的游猎生活,至20世纪50年代初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加之无本民族文字,清朝以前没有人进过学堂,也没有人识字。但是,鄂伦春族所接受的实践教育却是有多方面的。首先是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主要是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讲述民间的传说故事等形式来进行。其次是生产、生活技能方面的教育,在深山密林中狩猎,不具备相当强的生活能力便难以生存下去,所以,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便开始对他们进行生产、生活技能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来进行。

  鄂伦春族学校教育始于清康熙年间,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请朝廷在将军驻地墨尔根设立两所学堂,在“新满洲(指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诸佐领下,每岁各选幼童一名,教习书义”(《清圣祖实录》卷166)。乾隆十年(1745)提倡建立官学,在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等城设立了官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在瑗珲、墨尔根、西布特哈设立初等小学,在东布特哈创设初级师范预备科。这些学堂的设立,无疑为鄂伦春人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机会,但鄂伦春人学成后回到山里,除记录族谱,再没有使用文字的机会,所学文字终被遗忘。

  “庚子”事变后,当局为了使鄂伦春人“坚心向内”,推行“弃猎归农”政策,并从兴办教育入手,于民国三年(1914)在呼玛、瑗珲、嫩江三县各设学校一所,专门教鄂伦春子弟,每个学校各招生30人,由协领在其所属的各佐挑选。同时颁布了“鄂伦春初等小学校简章”10条(后来增至36条)。至民国九年(1920),鄂伦春族学校已经增至8所,即设于嫩江县的省立第一鄂伦春小学校、瑗珲县的省立第二鄂伦春高等小学校、库玛尔路宏户图屯的省立第一鄂伦春国民学校、毕拉尔路车路屯的省立第二鄂伦春国民学校、库玛尔路镶白旗二佐喀尔通屯的库玛尔路公立第一鄂伦春国民学校、库玛尔路正白旗头佐迈海屯的库玛尔路公立第二鄂伦春国民学校、布西所属拓彦街的阿里多普库尔路公立第三鄂伦春国民学校和毕拉尔路车路屯的毕拉尔路公立第四鄂伦春国民学校。这些学校的建立,尽管统治阶级是出于笼络和同化的目的,但却使较多的鄂伦春青少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不仅掌握了汉语汉文,还学到了算术、历史、地理等知识,对社会的发展从客观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奉行对鄂伦春族不开展文化教育、维持原始生活的政策,扼杀了鄂伦春族的学校教育。后来,日本侵略者为了利用和奴化鄂伦春人,在鄂伦春地区办了几所学校,强迫鄂伦春儿童入学,实行军事化管理,进行法西斯教育。由于鄂伦春人不甘心被奴化,加之管理不善,“克山病”流行等,学生纷纷退学,学校开办不久便纷纷停办。

                                                                         鄂伦春森林骄子塑像  刘军摄影

   鄂伦春族开始普遍接受正规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初,鄂伦春族尚处在游猎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鄂伦春教育问题,黑龙江省黑河、呼玛、逊河等地的学校先后设立鄂伦春族学员班,教授汉语汉文,并且配备专门的鄂伦春族辅导员。各地学生全部住校,免收学杂费,并且每年发放衣帽等生活必需品,假期探亲路费实报实销。定居以后,个个猎民新村都建立了小学校,至1958年全省鄂伦春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近些年,鄂伦春族硕士、博士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门人才正在迅速增加,这些人学识渊博、思路开阔,而且都有回报家乡的热情,从不同的角度为家乡的建设、民族的发展事业积极地工作着。

参考资料

  1.《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编《鄂伦春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1983。

  2.逯广斌、韩有峰等著《鄂伦春族4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