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鄂伦春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鄂伦春族服饰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吴雅芝 2017年12月20日 阅读量:

  游猎时期鄂伦春人的服饰基本都是用兽皮制作的。用兽皮缝制衣服,首先要熟化兽皮,先把皮子晒干,将煮熟的狍肝捣烂,涂抹在皮板上再喷一些水,包好闷几天,使皮板变软。熟皮子时坐在地上,用双脚夹住皮子的一角,先用“克得热”(约二尺长的弧形带锯齿刮具)反复刮揉,待皮膜和污垢暴起,再用“毛担”(又称“毛贺得勒”,约二尺长的弧形钝刃刮刀)刮掉,就这样反复揉刮,直至皮板柔软且富有弹性为止。最后,几个人配合,将柔软的皮张放在朽木火上,一边熏烤一边均力拉伸,皮张就变得平平展展了(右图为鄂伦春传统服饰,头戴狍头帽,刘军供图)。

  缝制衣服的针最初都是骨和木制的,将狍子的小腿骨加工成细骨签,再在石头上磨成骨针。据说用落叶松的心木做成的针比骨针还硬。缝制厚皮衣物时,比如上鞋底,骨针和木针都扎不动,他们又用狍角制成角锥。顶针也是用兽骨制作的,鄂伦春族妇女缝制衣服时不像汉族那样将顶针戴在中指上,拉线的时候针尖朝外。她们是将顶针戴在食指上,拉线的时候让针尖朝自己,为的是避免扎到别人。兽皮服装必须要用兽筋线缝纫。把凉干了的狍、鹿和犴筋,用木锤砸成绵软的纤维,在搓成细细的线就可以使用了。用兽筋线缝纫的皮衣裤,即使剐坏了、磨烂了,却始终不存在开线的问题(上图为鄂伦春传统服装——狍皮袍,刘军供图)。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 刘军供图

  鄂伦春族的传统服装以袍式为主,冬季穿“苏恩”。“苏恩”是用冬季绒毛狍皮缝制的右任长袍,小立领,襟边、下摆和袖口用黑色皮镶嵌云卷花纹等边饰,女袍还要作环肩装饰。为便于奔跑和骑马,“苏恩”都有开衩,衩口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夏天穿用夏季沙毛狍皮制作的短袍或坎肩,布匹传入以后穿布袍。 男子下身穿狍皮短裤,裤腿过膝,样式如老式免裆裤,后来改穿长裤。出猎时裤子上面还要穿套裤。套裤无裆,呈筒状,上角钉有皮条,系在腰带上。一般用夏季的狍皮缝制,因为夏季的狍皮板厚耐磨,也有用鹿皮缝制的。妇女的裤子样式比较独特,长至脚面,比男裤瘦些,腰两侧有开衩,前面有兜肚,兜肚顶端钉皮条,系在脖子上。这样的裤子,既保暖又便于骑马,可以护住前心,又起到了乳罩的作用。讲究的人还在裤子两侧和裤脚处绣上花边图案。

狍头帽、狍皮狩猎手套、犴腿皮靴和奥劳其,吴雅芝供图

  男子冬天戴“灭他哈”,汉语俗称狍头帽,将完整的狍子头颅剔除骨肉,顶部不但完好地保留着双耳双角,还要在原来的眼眶处绣制出乌黑明亮的眼珠,下部镶一圈皮毛,平时卷在上边做帽沿,冷时放下来护住耳朵。夏天戴戴一种叫“巴里”的尖顶布帽,后帽檐垂至背部,既遮挡阳光又防止蚊虫叮咬。妇女冬季戴毡帽。鄂伦春族不养羊,也不懂擀毡技术,从达斡尔人那里交换得来毡帽以后,进行再加工,就变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帽子了。她们把毡帽前后沿和左右耳的里面镶猞猁等珍贵皮毛,外面绣精美的花边图案,冒顶坠彩穗。平时前后沿和左右耳都向上翻卷,将漂亮的皮毛露在外面,冷时将左右耳放下,保暖且别有韵味。夏天戴“奇哈屯”,这是一种环形头饰,用布或薄皮缝制一个头箍,上面绣各种花纹,再镶嵌贝壳、鱼骨、兽齿或彩色纽扣。左右两侧缀3至5串彩珠,垂至下颌,既美观又防止长发散乱。老年妇女一般只用一块布或毛巾扎住额头,用来束住头发,也可以免受风寒。

  冬天穿的鞋是“奇哈密”和“温得”,“奇哈密”是用狍脖皮或犴皮做靴底,用狍腿皮拼缝成靿的短靴。“温得”是用鹿或犴皮做底,鹿或犴腿皮拼缝成靿的长靴。“温得”因为靿高,冬天穿着打猎不易灌雪。这两种靴子都要用冬季绒毛狍皮做成的袜子配套穿用,暖和跟脚,踩在雪地上没有声响。夏天一般穿“奥劳其”,是一种皮底布靿短靴。“考呼落”,是用冬季绒毛狍皮缝制的二指手套,掌面腕部留一缝口,手从缝口中伸出,手套仍护在手背上,既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处理猎物,也不用担心手被冻坏。还有一种五指狍皮手套,背面正中绣花、蝶等中心图案,五指的关节和指甲处绣出各种小型图案,然后用连理枝将中心图案和关节、指甲图案连为一体,中心图案代表手掌,手指图案代表关节和指甲,连理枝代表骨骼和血脉(图为越来越鲜见的萨满服饰,吴雅芝供图)。

参考资料:扬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