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鄂伦春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鄂伦春族居住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吴雅芝 2017年11月13日 阅读量:

  游猎时期居无定所,所以鄂伦春人居住的房屋是便携式的“斜仁柱”。“斜仁柱”为鄂伦春语,意为木杆房屋。所谓木杆房屋,是就其骨架而言,因其骨架是用木杆撮立而成,所以又叫“撮罗子”。几根带衩的木杆相互咬合撮立于地面,倾斜七八十度,再将二十几根木杆撮搭在周围,呈圆锥形,这就是“斜仁柱”的骨架,不钉钉,不系绳,只在顶端套一个“乌鲁包藤”(柳条圈),即牢又稳。骨架上的覆盖物冬夏有别,冬季的覆盖物用狍皮制成,鄂伦春语叫“额尔敦”,夏天的覆盖物用白桦树皮制成,鄂伦春语叫“铁克沙”。近代以后,夏天开始用白布围盖“斜仁柱”。搬迁时只将覆盖物卷起来放在马背上驮走,骨架留原地不动。

  “斜仁住”内部分设三张铺位,正面对着门的叫“玛路”,“玛路”两侧的纵向铺位叫“奥路”,靠近“玛路”的一端为上首,通常是父母居右侧,孩子居左侧,男子居上首。“玛路”的上方和“斜仁柱”的后面是供神的地方,绝对不允许妇女靠近,他们认为妇女有月经身体不洁,怕玷污了神灵。基于同样的原因。“斜仁柱”的前面和后面都不允许再建“斜仁柱”,一个“乌力邻”(家族公社)无论有多少个体小家庭,搭建“斜仁柱”时必须一字排开。

斜仁柱和奥伦 吴雅芝摄影

  鄂伦春人还有两种比较固定的住房,一种是“乌顿柱”,也就是土窑子或地窨子。选择一个朝阳山坡,顺坡地挖一个一米多深的坑,呈凹形,三面坑壁为房框,上面架梁,前面安门窗。还有一种是“木刻楞”,选直径约30厘米的圆木,截成长度相等的树段,把每一根树段的两面都砍平,两端还要砍出相同规格的凸形和凹槽,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垛,垛时使两端的凸凹相互咬合,这样垛成房框,无需钉钉,非常牢实。这两种住房里面都可以搭火炕和炉灶,主要用来过冬。夏天还有两种简易住房,鄂伦春语叫“林盘”和“库米”,就是两种桦皮棚,一般搭盖在“乌顿柱”、木刻楞和“斜仁柱”的旁边,主要用以盛夏避暑。

木刻楞 吴雅芝摄影

  早期,每一个家族公社都有一个公用的高脚仓库,鄂伦春语叫“欧伦”,一般是在游猎的中心地带,选择四棵自然生长、成对角的树,在距地面约3—4米高的地方留一个树杈,砍掉其余的树头,树杈上架两根直树干,树干上面一根挨一根地平铺木杆成为底座,底座上用木杆垒一个“木刻楞”小房或用树枝做一个半圆形的架子,覆盖桦树皮,然后用藤条或树皮绑缚固定。一侧留有进出的小门,借助木梯上下,为防止野兽攀上糟蹋东西,平时都把木梯放倒在一边。这种仓库主要存放一些暂时吃不了和用不着的食品和杂物,搬迁时不拆除,里面的东西也不带走,什么时候需要再骑马来取。个体小家庭独立以后,公共库房变成了私家财产。虽说是私家财产,却从不留人看守,也不上锁。猎人在外打猎,如果一时断粮,可以不经主人允许,随便到任何一家的“欧伦”中拿走所需要的东西,事后向主人通告一声即可,以后有了如数奉还,不还主人也不索要。

参考资料:韩有峰著《鄂伦春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