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鄂伦春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鄂伦春族饮食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吴雅芝 2017年11月13日 阅读量:

  鄂伦春人的个头儿虽不很高,但身体素质极好,这大概与他们的饮食结构有关。定居以前他们没有主食和副食之分,各种野生动物肉是主要食物,辅以鱼和靠交换得来的少量粮食,兼食各种野菜、野果及菌类。

  “乌勒伦”(煮肉,即手抓肉)、“达拉嘎兰”,(烧肉)、“席拉兰”(烤肉)、“枯胡热”(熟肉干)、“乌尔嘎塔”(生肉干)是主要食用方法。他们一直保留着食生习惯,所谓食生,主要是指狍子的肾脏(俗称腰子)和肝脏,据说狍腰子可以补肾强身,狍肝可以清火明目。“阿素”是将煮熟的狍头肉、心肺、里脊切成细丝或小丁块,拌上野猪油、熟狍脑和野葱花、盐等佐料,看上去像西餐中的“沙拉”,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回锅炒一下再吃。“布油色”,即血肠,让大型动物的膛血沉淀后将白色的血清和红色的血液分离,加佐料分别灌入两根肠衣中,煮熟后红白分明,味道亦各具特色。

  游猎时期的鄂伦春族自己不种粮食,靠交换得来的有限的粮食,而且受条件限制,也不可能作精细加工。米,主要是煮粥吃,小米和兽肉丁煮成粥,鄂伦春语叫“西露哈苏木混”。有一种野生浆果,土著汉人称其为“稠李子”,鄂伦春语叫“依鄂特”,成熟后呈黑红色,味甘甜。鄂伦春人也喜欢用这种野果煮小米粥,他们还把“依鄂特”晒成干,留到冬季煮粥,以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还有一种粘粥,鄂伦春语叫“老考贴”。将煮熟的米饭用饭勺捣成又稠又粘的稀饭,然后拌熟肉丝、野猪油和盐、葱等佐料吃。“老考贴”常被用作祭祀的供品。民间亦有让新郎新娘共用一双筷子,同吃一碗“老考贴”的习俗,象征夫妻同心协力、同甘共苦。他们最喜欢吃的面食是“偏拉坦”是用野兽肉爆锅的汤面片。还有一种面片叫“图胡列”,用白水煮面片,捞出后加一些野猪油或熊油,再拌上熟肉片、盐和野韭菜花吃,吃这种食品最能抗寒。烙饼也是鄂伦春人常吃的一种面食,用野猪油和熊油烙的饼,既酥软又易保存。他们还常用杜柿、山丁子等野果作果酱馅饼。外出狩猎时,在没有炊具的情况下,常吃烧面圈。剥一块干净的白桦树皮,在上面和好面,做成环形埋在炭灰中烧熟,外面焦黄比较硬,所以被猎人们形象地称作“金钢圈”, 鄂伦春语称其为“布拉曼乌窝”,意思是用灰埋的干粮。

供图:刘军

  鱼和各种野菜及菌类是鄂伦春族重要的辅助食品。鱼的吃法比较简单,主要是烤、炖或烧汤,也可以晾晒成鱼干和鱼松贮藏。野菜和菌菜的品种很多,黄花菜、蕨菜、江葱、旱葱、木耳、猴头、和各种蘑菇,还有百合等植物的块根,不仅可以吃新鲜的,还可以晒干或腌制后贮存。在众多野菜当中,倍受鄂伦春人青睐的是“罗秀努阿”和“昆毕努阿”。“罗秀努阿”又称“坑古勒”,俗称“山芹菜”、“老山芹”,为野生草本植物,每年春季采集,鲜食可以凉拌、炒或烧汤,还可以加工成馅儿包饺子或包子。晒干的可以与兽骨肉炖成汤菜。“昆毕努阿”又称“昆毕勒”,俗称“柳蒿芽”,属水艾类草本植物,新鲜的可以凉拌、炒、或烧汤,晒干的主要是用带骨兽肉或猪排骨炖菜汤,鄂伦春语谓之为“昆毕西勒”。

  鄂伦春族在定居以前所有的饮品都是纯天然的。桦树汁和桦树浆是孩子们最为喜爱的饮料。还有几种天然保健茶,五味子、黄芪和黄芩都可以冲泡或煮水喝。由于气候寒冷,鄂伦春人比较喜欢喝酒。早期喝自己酿制的都柿酒和马奶酒,清末开始与商人交换烧酒。

参考资料:韩有峰著《鄂伦春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