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普米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普米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杨志孝 2017年05月24日 阅读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42,861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云南7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临沧地区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培米”。“培”意为白,“米”意为人,有白人的含义,古代汉文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暂定名为“西番族”,此名使用近10年时间。20世纪50~60年代后通过民族识别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在充分尊重民族意愿的基础上,1961年6月24日正式定为“普米族”。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三江之源地带的西羌游牧部落,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着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公元1 3 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从此,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普米族发源于三江之源,迁徙于三江地区,繁荣于三江之门。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造就了如今独特的普米文化。

  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兰坪、丽江、维西以及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新营盘乡,有新营盘土语、箐花土语和鲁甸土语,使用人口约30000人;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宁蒗县永宁乡以及四川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地区,分拖七土语、桃巴土语、左所土语和三岩龙土语。方言之间差别较大,互相通话稍有困难。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言,现通用汉语文。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境内的普米先民曾以藏文拼音拼写普米语,此类文字虽然能够将普米语很完整的以文字符号形式记录下来,但使用范围不广泛,主要用以抄写宗教祭祀活动中巫师念诵的经文,如今只有普米族巫师韩归才能掌握使用。普米族拼音文字设计的构想最早是在1995年由香港大学丁思志教授提出,同年,普米语声母表首稿完成。该套拼音文字以宁蒗县新硬盘乡牛窝子村普米方言为基础设计而成。普米族在长期的民族交往过程中,因受到当地主体民族的影响,其语言、文化、习俗和宗教等方面在保持其共性文化特征的同时,出现了内部文化的地域差异。泸沽湖畔的普米有摩梭化的倾向,翠依一带的普米族已趋同于傈僳族,新营盘的普米有许多习俗已被彝族同化,丽江的普米族更多地接受了纳西文化,兰坪的普米族明显地有白族色彩。

参考资料:

    1.《试论普米族文字传承》,侬佳扎史,白狼后裔普米族(微信公众号),2016.05.21。

    2.《普米族的语言文字》,中华五千年网。

    3.《普米族的历史简介》,中国民族网。 

    4.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