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阿昌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阿昌人的“心灵鸡汤” ——读《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有感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孙洁 2017年11月07日 阅读量:

作者:曹先强

出版单位:民族出版社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拜读阿昌族作家曹先强老师的《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文学作品集。早晨,父亲在烤竹笋做饭,母亲在织布,我给他们念书中的中篇小说《弯弯的山路,弯弯的歌》。小说中描写的“扎尼拐”(阿昌族的一种拐婚习俗),栽簸箕秧,“街子天”(赶集的那一天)等情节,勾起了父亲、母亲年轻时快乐的回忆与共鸣。几十年前,小伙伴们晚上围着火塘。在火塘灰里刨蚕豆、豌豆吃的热闹场景似乎又浮现在他们眼前。形象的当地语言描述,让全家人都感受到文中阿昌人的自豪和乐观、勤劳和智慧。

  阿昌人不怕吃苦,懂得用信念、用山歌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感谢作品让父亲、母亲感受到属于他们的青春。原来,美好的文字,真的可以雕刻记忆,带着爱和敬畏之心,把青春的历程,装进时光的琥珀之中。

  女儿在幼儿园伴着曹先强老师团队创作的《阿昌欢歌》的曲子跳舞;丈夫在他们拍摄的音乐电视专辑《阿昌欢歌》中演过群众舞蹈演员;善良而忙碌的父母从他的文章中追忆青春;而当我读到《弯弯的山路,弯弯的歌》第八章中,那些向“街子场”走去的阿昌人中,孩子被母亲的狗尾巴草逗得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这些看似平淡而细小的生活情节时,竟然热泪盈眶……这就是曹先强老师的作品对一个阿昌族小家庭的影响!

  手捧《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从平实的文字中我读到了静谧、和谐、积淀和包容!其中有多少人在那个年代挣工分,接受命运的安排?有多少人,在象牙塔里忘记了家乡父老的期待?有多少人在掌声中迷失了自我?又有多少人除了自己小小的坚持,只愿淹没在人群中不被认出来?

  我们都很自豪有这位阿昌族优秀的作家。在阿昌族学生就读的小学、中学,如若能在教学和阅读中增加曹先强老师的文章,既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产生榜样的力量,更能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增加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可喜的是,曹先强老师的同名散文《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不仅荣获了第五届全国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还入选《高考生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对于荣获过云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艺术家”称号的曹先强先生来说,诸多荣誉是对他才华的最好肯定。

  民族出版社出版《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这样好的书籍,用有价的形式购买作者历尽铅华而提炼出来的丰满生活,能够使读者们找到共鸣,点亮闪光的青春,汲取营养。而对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来说,这样的好书对几代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作品摒弃了冗长、哗众取宠的辞藻,在平淡的描述中显示不平凡的文采,通过对自己成长环境、青春梦想和永不停歇的创作经历的描述,通过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微小变化体现出的阿昌人的团结、包容、进步、感恩之心,撑起了阿昌族人的精神脊梁,让阿昌人找到心灵的故乡。

  读《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如同把心放在春天的土壤里滋养,这是我们阿昌人的“心灵鸡汤”,我们共同期待他推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作品,演绎更灿烂的人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