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锡伯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锡伯族西迁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孔研丹 2017年12月18日 阅读量:

  公元1764年,清乾隆年间,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由于当时西北边防空虚,伊犁将军眀瑞奏请乾隆皇帝, 抽调沈阳周边的锡伯族官兵驻守西北边关。乾隆皇帝下圣旨,决定从沈阳(盛京)周边的辽阳、开源、抚顺、义州、锦州、海城、广宁兴京、牛庄、松岭、凤城、岫岩、盖州、熊岳、复州、金州等二十九个城区抽调锡伯官兵1020人,携带家眷3275人。

  乾隆廿九年(1764)四月十八日,大清祖地盛京(今沈阳)的太平寺人头攒动,先是盛大的祭祖仪式,而后是悲壮的聚餐话别。太平寺是锡伯族的家庙,这些原本世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人们此番接受了一个重大且艰巨的任务,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被征调的1018名官兵,连同3275名家眷,告别了家乡父老和世居土地,踏上了漫漫西迁征途。锡伯族的性格坚强且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原本计划三年的迁徙,他们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而且包括了在外蒙西部乌里雅苏台休整七个月,实际仅用七个多月就跋涉万余里,尽管是官方调动,但这还是一个壮举。本来四千多人的队伍,到达目的地却超过五千人,多出数百不放心自己亲人而跟随迁徙的不在册人员,还多出沿途出生的三百多婴儿。就这样,世代生活在东北的锡伯族人迁徙到了新疆伊犁,并在那里繁衍了两百多年。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锡伯族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是日,在锡伯村屯,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同时也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梁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锡伯族的民族史诗《西迁之歌》是记叙这场西迁的长诗,有一千五百多行,其锡伯语文本在新疆锡伯族地区流传。这首长诗又称《迁徙歌》、《戍边歌》、《离别歌》等,自西迁戍边屯垦之时起,就由锡伯族民间艺人演唱,后不断丰富。

参考资料: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