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锡伯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锡伯大渠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孔研丹 2017年12月18日 阅读量:

  锡伯大渠又名察布查尔大渠。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政府自东北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征调锡伯军民共3275人西迁新疆伊犁,进驻察布查尔屯垦戍边,成为“锡伯营”。到达新疆以后,清政府停发锡伯营的口粮,令其自耕自食,因此,锡伯族人民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首先着手修复旧有的绰合尔渠,开垦荒地1万多亩,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不敷使用。锡伯族人民在缺乏口粮、籽种,不断遭到自然灾害侵袭的情况下,为了生计,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下定决心要把伊犁河南岸的荒原变成良田。锡伯营总管47岁的图伯特踏遍伊犁河以南所有地方,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开渠引伊犁河水的主张。在与各牛录佐领及耆老商议时,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图伯特又召集开会论证,取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后,果断作出开渠的决定,上报伊犁将军松筠,以渠不成则灭吾九族来表示决心,以赤诚勤勉获得批准。

  1802年(嘉庆七年)9月1日,大渠正式开工。首先在察布查尔山口开凿,南引伊犁河水。工程艰巨,劳动力不足,图伯特将有关渠工、资费、工具、用工方式等均做了周密安排。决定每牛录抽100青壮年,八牛录共800劳动力,分编成两个大队,春秋两季分期换工,轮班劳作,采取边挖渠放水、边开荒种地的办法,力求当年动工,当年受益。这样不但解决了渠道的试水问题,而且解决了劳动力的口粮问题。图伯特在开工前带头捐款,募集款项作为劳工资费;开工后亲临工地,起早贪黑地忙碌,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难题。这种公而忘私、不辞辛劳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军民的士气。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808年春天大渠胜利竣工,全渠总长100公里,渠深3、3米,宽约4米,最初称锡伯渠,后来因大渠龙口之山崖名曰察布查尔,与锡伯语粮仓一音相近,故名察布查尔大渠。

  大渠一经建成,锡伯营军民欢欣鼓舞,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就开垦出78704亩土地,以后耕地逐年有所增加,乃至今日已开垦了二十余万亩农田。在大渠两岸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庄稼年年丰收,使锡伯军民的生活大为改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