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布朗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布朗族简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陶玉明 2018年03月19日 阅读量:

  一、民族概况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是云南古代濮人的后裔,主要生活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主要分布在保山、怒江、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等州市。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119639人,属于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布朗族有本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有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也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二、族源

  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布朗族属百濮族群,是云南古代濮人的后裔。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商朝初年,布朗族的祖先百濮就与中原王朝有接触、交往,并有零星的记载。在东汉时期(约公元1世纪),布朗族真正在汉文史籍中有了记载。在东汉时期的成都人杨佟著的《哀牢传》中,使这个民族神秘的历史浮出水面。297-299年间,“濮人”开始分化;唐朝时,布朗族先民(“朴”人)分布上至今云南香格里拉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下至今西双版纳地区;元明时期,布朗族先民(“蒲蛮”“蒲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包括顺宁(今云南风庆县)、永昌以及今西双版纳等地区;清朝时期,布朗族分布在今天的顺宁、徵江、镇沅、普洱、楚雄、永昌、景东等地区。布朗族在不断迁徙中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不断迁徙也奠定了在云南境内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三、社会经济生活

  布朗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旱稻(陆稻)、水稻、玉米、小麦为主,豆类、杂粮(莽、高粱、谷子、洋芋、芋头等)次之;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芝麻、葵花、油菜、辣椒、棉花、麻类以及各种蔬菜等。土地实行轮歇耕种,主要生产工具有长刀、斧头、锄头、镰刀、竹木尖棒、笋叶扇、竹筛、簸箕、竹箩、犁、耙、弯棍(打谷用)等。布朗族社会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状态,商品交换不发达。一般布朗族用自己的土特产品,到坝区集市与傣族、汉族换回所需的生活生产用品,活跃了山地民族的山坝经济。如今的布朗族人涉足粮食加工业、餐饮业,经营小百货等,还有的到泰国、缅甸等地打工,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四、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布朗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上,在他们看来,万物皆有灵。在布朗族诸多的祭祀活动中,以祭拜竜神最为严肃隆重。此外,布朗族大部分人信仰小乘佛教,节日期间也有许多佛事活动。举行迎接太阳的仪式,以及“开门节”“关门节”“赕佛”“堆沙”“浴佛”“泼水”等活动。

  布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历来恋爱婚姻自由。各地布朗族婚俗大同小异,一般有恋爱、说媒、过礼、迎亲、回门等过程。布朗族青年正式恋爱之前还有“串姑娘”的习俗。男女青年相爱之后,恋爱的时间比较长,两年、三年甚至更长。到了双方确认感情可靠的阶段,男方便告诉自己的父母,到女家“问媳妇”,即订婚。订完婚后,就择良辰吉日“接媳妇”,在酒宴上还有一道由新郎亲自烹制的菜肴“八只鼠肉干”。

  布朗族妇女生育时,男子会取下火药枪上的铅巴,认为难产与铅巴有关。分娩之日,杀一只小鸡看卦(生男用母鸡,生女用公鸡)。胎儿生下后,将绿刺条挂在屋檐下或插于墙隙、瓦片下,以示辟邪。生产后,要将胎盘埋在内室门前。满月之日,早上叫魂,杀公鸡和母鸡各一只看卦;中午行“出山”礼。保山、临沧、思茅地区的布朗族,都有各自的姓氏,在给小孩子取名时,婴儿出生七天内,第一个进入家门的客人便成为婴儿的“干爹”或“干妈”,要请他(或她)取名、拴线。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布朗族只有名字而无姓氏,凡生男孩儿,要在名字之前冠以“岩”,女孩儿名字之前冠以“玉”。取名时,请“布占”祭祀“代袜么和代袜那”(男神和女神),并替婴儿拴线和取名。布朗族名字一般按照孩子出生次序排序。连名制是布朗族的一种命名形式,有母子(女)连名、母子(女)与父子(女)混合连名和父子(女)连名制三种同时并存。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人逝世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人死亡后,由召曼头人通知全寨人前往吊唁。此时,需要为逝者净身,穿戴新衣,停尸一至三日,请佛爷诵经,超度亡魂。人殓时,用茶叶、芭蕉、饭团、蜡条等少许放在死者手上,再用一根白线拴住死者大拇指,线拉出木棺外。抬棺时要将白线砍(剪)断,意为逝者脱离家庭。出殡的日子,根据逝者的时辰吉凶而定,有些是三天下葬,有些必须及时下葬。埋葬方式保持着古老的“台葬”和“叠葬”。布朗族每个村寨都有一个公共的墓地,称为“竜山”。

  布朗族的民房结构大致有两种形式,土木结构式的房屋和“干栏式”的竹楼。保山、临沧一带布朗族的住宅属于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或是双斜面的平房。西双版纳、澜沧一带的布朗族的住房,称作“干栏式”竹搂。布朗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猪、鸡、牛、马等牲畜,或堆放杂物、柴草。

  布朗族多以玉米为主粮,辅以麦面、荞面、黄豆、豌豆、小红米等。在缺粮季节采集野菜、野山薯等充饥。蔬菜种类较多,有小白菜、青菜、冬瓜、南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布朗族人喜欢吃酸性食物,竹笋、青菜、萝卜、酸果、肉进行腌制。其叶,酸笋、酸菜是平时待客的佳肴。布朗族最具特色的食物有腌酸肉、糯食、“剁生”、鸡肉烂饭、骨头生等;喜饮茶和酒。

  布朗族以黑为美,崇尚黑色。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穿对襟圆领汗褂,外穿斜襟窄袖衣,下穿黑、蓝或多色筒裙,头挽发髻,缠头帕。喜戴银牌、银链、耳环、戒指、银腰带、银铃、手镯等饰品。

  布朗族有许多节日,活动内容丰富。主要有春节、跳会、桑堪节、端阳节、火把节、奥瓦沙、考瓦洲、赶听、新米节等。

  五、文学艺术

  布朗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神话、故事、传说等等。神话有散文和韵文两种文体,其中最完整、最生动的是《顾米亚》;布朗族也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如《寡妇儿子和鱼姑娘》《岩章莱》《知了的肚子为什么是空的》《鹭鸶和猫》等;布朗族传说的产生稍晚于神话,主要分为:地方传说、动植物传说和土特产传说、风俗传说、事物起源传说以及人物传说等几类。此外,还有许多叙事诗,如《谷子的来历》。

  布朗人唱歌的形式主要有领唱、对唱和一唱众和几种。布朗族的民歌(“亢”)总称为“布朗调”,有十余种曲调,最基本的有“甩”“宰”“索”“甚”四种。此外,布朗族在举行仪式时会唱“仪式歌”。情歌在布朗族民歌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独唱、对唱之分。新中国成立后,布朗人民用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出许多新民歌,以歌颂祖国。主要的乐器有象脚鼓、锣、布朗玎、葫芦笙以及蜂桶鼓等。

  布朗人常常将歌和舞紧密结合在一起。男女青年流行跳一种圆圈舞,伴以象脚鼓、钹、布朗玎等乐器。除圆圈舞以外,还有蜂桶鼓舞、刀舞、采茶舞、猴舞、蛤蟆舞、蜡条舞等。布朗族最具特色的舞蹈有蜂桶鼓舞和跳歌。

  布朗族的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布朗球、打歌、打磨档秋、打陀螺、爬竹竿等。

  (编辑时有改动)

参考资料:

  1.丹珠昂奔主编:《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回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