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羌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为了羌族文化,他们集结北京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婧姝 2018年01月09日 阅读量:

  在展览现场,羌族艺人们又敲响了沉重的羊皮鼓,吹起哀恸的羌笛,和观众一同悼念罹难的同胞。他们都是我们的羌族同胞,他们都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他们都来自四川汶川——“5.12”地震的受灾地区。大地震的1个月后,带着感恩的心——

  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当天晚上,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之一,四川民族民间歌舞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悠扬的歌声和雄健的舞步,不仅传达出四川汉、藏、羌、彝等各族人民坚强、乐观、豁达、奋进的精神,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更代表四川人民向党和全国人民表达的感激之情。尽管北京连降暴雨,热情的观众仍然从四面八方赶往民族宫大剧院,既带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也带着对四川灾区人民的一份深深情谊。

6月14日晚,羌族艺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献艺

  在这场名为《蜀风古韵》的演出中,第二乐章《古羌乐舞》引得观众潸然泪下,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参加表演的羌族艺人都来自“5.12”大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

  悠悠的羌笛让人难忘,热烈的羊皮鼓舞使人动容,这24位羌族艺人给首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隔天上午,他们的身影又出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受中国民族博物馆的邀请,他们前来参观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民族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等承办的“万众一心,托起羌族的明天——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展”,来感受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

  再次见到他们,他们聊到了地震、文化、重建,以及自己的生活。

朱金龙

  

  “一旦没有文化,一个民族就完了”

  在民族文化宫的展览中,有一幅大照片——一位老释比,手拿羊皮鼓,头戴猴皮帽,表情庄严、凝重。那正是释比传人朱金龙。朱金龙这次也来到了北京,把他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释比文化展现给北京的观众。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现在,汶川县共有15位释比。

  回忆起地震时的情景,朱金龙说自己那天仿佛有预感。白天劳动时没有像往常一样歇息,所以在地震前就已经结束劳动。如果当时休息了,哪怕是一根烟的时间,石头可能就会砸过来。午后,朱金龙也没有像往常一样睡午觉,而是警惕地观察四周。但突如其来的灾难还是让他茫然若失。一瞬间,全村老百姓都只能一直双手合十,跪在地上哭天喊地。

  “地震给羌族造成的损失惨重”,朱金龙说,“现在要进行重建,我们是搬迁的对象,而搬迁又必然涉及到分散的问题。一旦没有文化,一个民族就完了。”为了挽救和保护民族文化,朱金龙希望能够集中搬迁,大家继续聚居在一起,以利于文化的传承。

杨俊清

  杨俊清

  “我们很团结,相当团结”

  杨俊清的家在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巴夺组,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时,杨俊清没在家,而是在山上。开始感到山体有些摇晃时,杨俊清并没意识到地震可能会很严重。摇晃了一会,他才感到不对劲。“世界末日到了吧!”杨俊清开始恐惧,这种恐惧缘于他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和母亲。一瞬间,山上的石头开始滑落,铺天盖地地滚下来。杨俊清顾不上自己身处的危险,开始大步大步地往村子里跑。

  跑到村口时,天地间一片乌黑,整个村子完全成了一个大黑洞。乡亲们哭的哭,跑的跑,一片混乱。杨俊清跑回家——刚刚修葺好的房子全塌了,成为一片废墟。从乡亲们口中,杨俊清得知:大哥已经遇难。

  余震不断,杨俊清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起进入废墟找到大哥时,已经六七点钟了。天开始下大雨。水、电、路全断了。这个漆黑漆黑的,正在地动山摇的、被雨水洗礼的村子,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灾难。人们还在哭,还在喊……

  “村子里的人齐心协力,我们很团结,相当团结”,村民们集中在空地上,用废墟中,找到的两口锅,一些大米,熬了些稀饭,填了填肚子。没有帐篷,晚上住在哪?幸亏村里有卖编织袋的店,杨俊清跟店主商量,先把编织袋都拿出来代替帐篷。

  地还在震,雨也越下越大。直到天亮,没有人睡得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在我们身上?……

  地震后的一个月,杨俊清接到演出通知,文化部邀请他们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的文艺演出。这个演出其实在4月份就早有安排,文化部邀请的是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可是面对大灾,他们还会有精力和状态投入演出吗?文化部考虑到了这一点,决定改变演出计划。但是,艺人们却坚持按原计划演出。”为什么?因为他们意识到,灾难后,羌族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损毁,要继续自己的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就要立刻行动起来。

  地震后的1个月,阿尔村的村民们把感恩带回北京,表达给关心他们的人。

  杨俊清从小就喜欢原生态歌舞,对释比文化也十分感兴趣,经常模仿老一辈的人又唱又跳。这次来京,他参加的是羊皮鼓舞的表演。他说:“我们是来向党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情的。”在羌族舞蹈中,有许多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同时,正如他们在歌词中所唱的那样,祈请祝福并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余正国  

余正国

  余光元

  “文化的传承人遇难了”

  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展分为“美丽记忆”、“山崩地裂”和“托起明天”3个部分,展出羌族生产生活用具和服饰等实物100余件、有关羌族文化的图片资料及媒体记者在抗震救灾前线拍摄的新闻图片300余幅,以及“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前羌族的珍贵纪录片。此外,还特别展出从地震重灾区汶川县抢救出来的包括西汉双耳陶罐在内的珍贵历史文物15件,以及从倒塌的羌族萝卜寨废墟中搜寻而来的18件受损文物。

  远道而来的羌族民间艺人仔细地参观了展览,这不能不勾起他们对往日生活的无限回忆。他们在现场又敲响了沉重的羊皮鼓,吹起哀恸的羌笛,和观众一同悼念罹难的同胞。参观过后,他们向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张永发、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韦荣慧表达了对于灾后文化重建的愿望。

  茂县文联秘书长、副主席余光元对此次地震给羌族文化带来的损失十分担忧。他说:“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间文化艺术基本上依靠口传身教。羌族人口一共是30万,会说本民族语言的大约有15万人,懂民间文化的人就更少了,这些人基本上集中于汶川、茂县。‘释比’是最关键的文化传承人,在这次地震中有一些人遇难了,具体的统计数字还不知道。民族文化所受到的破坏是相当大的。”当谈到灾后文化重建的话题时,余光元介绍说:“四川省文化厅已经召开了会议,将在茂县建立羌族文化保护核心区,辐射北川、汶川、理县、松潘等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