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土族 > 节日庆典  > 详细页面

纳顿节: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芳 文/图 2020年11月23日 阅读量:

  “纳顿”是土语音译,意为“玩耍”“娱乐”,作为节日名称还有“庙会”“庆祝丰收的狂欢活动”之意。土族纳顿节又称“七月纳顿”“纳顿会”,是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土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当人们把金黄的麦子收回了家,将饱满的油菜籽榨成了油,丰收的喜悦在大地上蔓延时,欢快的纳顿节就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欢庆的锣鼓和“大好哟好”声沸腾了三川地区中川、官亭等乡镇的近百个自然村,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隆重、格调之欢快、持续时间之长为世所罕见,因此纳顿节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源远流长的纳顿节: 古朴而神秘的文化风景

  土族纳顿节的产生与三川地区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三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多民族文化走廊——河湟谷地在青海的东南端出口,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调查与发掘,三川地区不仅有仰韶、马家窑、齐家等诸多史前文化遗迹,还有被考古学界称为“东方庞贝”的大型史前灾难遗址——喇家遗址。此外,三川地区在历史上还是丝绸之路东段南线和唐蕃古道的雄关要塞,汉、羌、鲜卑、吐蕃等古老民族曾在这里演绎过一幕幕金戈铁马、生动鲜活的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之后,三川地区成为土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美丽家园。勤劳纯朴的土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纳顿节便是其中古朴而神秘的一道文化风景。

  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土族民间流传着好几则传说:一说成吉思汗的军队征战西北,途经三川地区,有一小部分人因劳累过度没听见出发的号令,滞留于此,后奉令把守黄河,在闲时练兵习武形成的娱乐活动;一说是三川地区过去十年九旱,后有人从四川灌县偷来二郎神像,虔诚供奉,喜获丰收,当地人载歌载舞庆祝而流传下来。

  学界对纳顿节的起源也众说纷纭,而大部分学者认为,纳顿节早在元末就已经出现,明代时逐步形成,到清代时基本定型。实际上,纳顿节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既展示了土族的文化个性,更是河湟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热烈欢快的会手舞:庆祝丰收的活态展演

  纳顿节是土族文化和生活在特定空间中的活态展演,集中展示着三川地区土族颇具特色的饮食、服饰、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原汁原味地再现土族的生活情形。纳顿节的展演主要有会手舞和傩戏,其中,会手舞是土族群众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集体舞蹈,其会手队伍依次由老者组、锣手组、鼓手组和旗手组组成,户数多的村庄会手队伍多达上百人。

  纳顿节的会手舞是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开始的,上百名衣着鲜亮、精神抖擞的会手们列着长蛇阵来到会场上,瞬间锣鼓喧天、彩旗翻飞,欢快的“大好哟好”声此起彼伏,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走在会手队伍最前面的是德高望重的老者们,他们头戴礼帽,身穿白色长衫和黑褂子,左手擎刀,右手拿彩扇,随着鼓点有板有眼地摇摆着身体,平时步履蹒跚的老人们此刻舞姿轻盈,神情喜悦,在纳顿节中重新焕发了青春。队伍中舞步最粗犷动人的要算鼓手了,那是一群虎背熊腰的小伙子,他们头戴礼帽,身穿白色长衫,腰系彩带,背一面沉甸甸的大鼓,舞姿矫健有力。鼓手们挥舞着手臂,将鼓敲得震天响,那响亮的鼓声回荡着欢快的旋律,在好几里外就能听到。会手们在会场上转了一圈又一圈,他们左右侧身,纵情起舞,间或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引吭高喊“大好哟好”,声调愉快高亢,十分有感染力。

  古朴生动的傩戏: 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纳顿节中的傩戏是古老的民间戏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剧目有《庄稼其》《三将》《五将》《关王》和《杀虎将》,表演时没有对白和吟唱,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完全靠舞蹈来展现。

  《庄稼其》被称为“纳顿的根本”,是各村纳顿会中第一个表演的傩戏,主要讲述父亲给儿子传授生产技艺的故事。父亲一心想让儿子学种庄稼,但顽皮好动的儿子一会儿贪玩,一会儿想做买卖,待老父亲和场上的老者们一番悉心教诲之后,才回心转意学种庄稼。在学习驾牲口犁地时,儿子竟然又做出了违反农业常识的“倒驾犁”动作,此举气得母亲在一旁直摇头,父亲则冲过去,狠狠地一巴掌将儿子打得翻了个筋斗,这一场景引得周围的观众哄堂大笑。《庄稼其》的剧情诙谐幽默,寓教于乐,不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还反映了土族先民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演变的历史过程。

  纳顿节中的《三将》《五将》和《关王》是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军傩戏。表演时,演员伴随着急促的鼓点时而上前拼杀,时而围成圆圈追逐厮杀,动作刚劲豪放,气氛热烈紧张,扣人心弦。在这几出傩戏表演中,最终均由关羽杀掉武艺高强的吕布,这虽不符合历史真实,却迎合了土族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心理。三川土族深受儒家忠义思想影响,特别崇敬关羽,关于他的三国故事在三川地区广为流传,官亭镇城根村还修有关帝庙。纳顿节中的三国军傩戏和土族人对关羽的崇拜,是儒家文化在土族纳顿节中的体现,是中华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力表征。

  《杀虎将》又称《杀虢将》,是纳顿节中最后一出展演的傩戏,这出戏的剧情间接反映了土族先民的生活状况。戏中,以老虎为代表的猛兽危害百姓的生命和生产安全,它们拍手、跳跃、翻跟头,气焰十分嚣张,而戴着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挥舞双剑,杀虎为民除害。《杀虎将》不仅展示了土族先民与自然界猛兽斗争、艰难生存的历史,还折射着土族早期图腾崇拜的一些影子。

  纳顿节是土族文化中一枚色彩斑斓的活化石,不仅积淀了土族民间习俗、民间艺术和民族历史等方面的珍贵信息,还传递着河湟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真实信息。在纳顿节中,农耕文化与军事文化、儒家文化与土族原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曾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土族纳顿节被打造成了青海省知名的文化品牌,其保护力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今,纳顿节融入了土、汉、回、藏、东乡等多民族特色,古老的民俗文化有了新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成为一个展示民族团结进步的舞台。

胡芳 文/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