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傣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安仁扮演者们从高: 观众给予我们传承傣剧的力量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珍 2018年01月08日 阅读量:

第三场“祭祀谷神”

第七场“沙场点兵”

第二场“躬耕官田”

第八场“腾越起义”

  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傣剧来诠释民族英雄刀安仁的传奇故事,刀安仁的扮演者、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主任们从高认为,这再合适不过了。

  “刀安仁从小就痴迷戏剧,在他的倡导下,脱胎于滇剧的傣剧雏形初现。可以说,他是傣剧团第一任团长。”们从高说。

  作为云南四大民族剧种之一,傣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春天”,其中第一个春天就是刀安仁时代。

  在100多年前,云南盈江的土司过寿,都要从腾冲请滇剧、皮影戏剧班来表演。刀安仁从小耳濡目染,对滇剧极其痴迷。据说,他9岁时就开始自导自演,还曾因父母反对而离家出走7天。他对汉语唱腔的滇剧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逐渐形成了“说傣话、唱傣歌、演绎傣家故事”的傣剧风格。

  傣剧的第二个春天是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傣剧演员万小散主演的《娥并与桑洛》风靡东南亚,被誉为“傣族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傣剧也因此获得“东南亚的艺术明珠”美誉。

  “傣剧的第三个春天是1985年以后,傣剧团从德宏州歌舞团分离出来,自立门户成立了州傣剧团,一直发展至今。”们从高说。

  1985年这个年份,在傣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老傣剧和新傣剧的重要分野。此前,傣剧的打击乐基本沿用传统滇剧的打击乐,1985年以后,加入了长象脚鼓、芒锣、葫芦丝、水月琴等民族乐器,使傣族特色更加鲜明。

  每年云南的干季,也就是10月至次年3月,们从高都要带领全团演员到基层演出80场。“我们的演出都在户外,在村寨的奘房旁边搭一个戏台子。老百姓倾寨而出前来观看,人多的时候,树上、墙头、窗口都挤满了人,有些观众甚至被挤上了舞台。”们从高说。“奘房门前搭戏台,大青树下演傣戏”,是傣剧团下基层演出的真实写照。

  不仅在德宏,由于语言相通、习俗相同的优势,傣剧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也很受欢迎。“去年,《刀安仁》一剧在缅甸演出,原定两天的行程,因观众强烈要求延长了一天。受签证时间的限制,我们才不得不返回。傣剧也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文化沟通的桥梁。”们从高说。

  作为展演中心的台柱子和掌门人,们从高从观众的热情中,感受到了传承、发展傣剧的重任所在。1991年,德宏州委、州政府在国家民委的协调下,一次性选派了29名年轻傣剧演员到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学习4年,们从高就是其中之一。25年后,他带着作品《刀安仁》代表云南省进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再见恩师,他感觉自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观众给予了我们传承傣剧的力量。我们不仅要将傣剧传承下去,还要将它发扬光大。”们从高说,“现在国家保护地方剧种、民族剧种的力度很大,这让我们看到了傣剧发展的一片蓝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