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傣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傣族简志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2018年03月20日 阅读量:

  一、民族概况

  傣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古老的民族,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傣族1261311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此外,云南省的新平、金平、景东、元江、元阳、澜沧、墨江、江城等县也有部分傣族散杂居。傣族居住的地区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并与东南亚的掸人、泰人有渊源关系,是一个典型的跨境民族。

  傣族的族称源于其自称“傣”,如“傣泐”、“傣那”、“傣雅”、“傣卡”、“傣洒”、“仲”、“傣德”、“傣朗”、“傣涨”等。他称有“阿萨姆”、“勒萨姆”、“戛姆”、“水傣”、“旱傣”、“花腰傣”等。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德宏和西双版纳两大方言区。老傣文是随着佛教的传人而产生,由印度字母脱化而来,为一种拼音文字。因地区不同,傣文可分为傣那文(德宏傣文)、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傣绷文(瑞丽、耿马、澜沧等地傣文)和傣端文(金平傣文)4种。

  二、族源与社会发展

  傣族历史悠久,是古越人后裔的重要一支。早在4000多年前,傣族先民就已在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瑞丽江、威远江和元江流域一带生息繁衍,曾先后建立了许多著名的古国和地方政权,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古代文明。在随后漫长的岁月中,傣族先民不断发展壮大。因为众多的历史原因,他们通过多条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向云南南部、西部、西南部和整个中南半岛的北部迁徙和分布。

  新中国成立前,除了靠内地的傣族社会发展与汉族接近外,边疆地区的一些傣族还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尤其是西双版纳傣族,其农奴制保留得最为完整和典型,并具有原始农村公社残余的双重特点,由此使当地的傣族社会结构和傣族文化别具特色。1956年,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后,封建农奴制被废除,该地区的傣族从此也走上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历程。

  三、经济生活

  古时傣族曾自称为“滚傣”,意为“谷仓人”或“犁田人”,表明傣族与稻田耕作的密切关系。傣族多分布于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风光旖旎、江河纵横、物产丰富、树木参天、竹林婆裟,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之誉。高黎贡山、怒山、哀牢山、无量山等山脉与澜沧江、怒江、元江等河流之间所形成的一块块河谷坝子(傣语称之为“勐”),是傣族的主要栖息地,海拔一般在500~1300米之间,极有利于农作物的栽培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因秀丽的风景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傣族聚居区已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

  四、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1.宗教信仰

  大约在公元14-15世纪,小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成为大多数傣族信仰的宗教。近代以来,随着基督教的传人,虽有少部分傣族信仰基督教,但仍以小乘佛教信仰为主。

  傣族民间的宗教活动十分频繁,按习俗,人们要经常以钱或物对佛贡献或斋僧,称为“赕”,还要举行重大的宗教大典“做摆”。傣族每个男子在其一生中均要入寺生活一段时间,有的则终生为僧,这样才算是有教养的人。傣族佛教经典多用贝叶刻写或棉纸抄写,据说,傣族贝叶经有84,000多部,涉及佛教故事、文学作品、历史、天文历法、医药卫生、数学以及语言文字等内容,被誉为傣族的“百科全书”,傣族传统文化也因之被一些学者誉为“贝叶文化”。

  与此同时,原始宗教信仰在傣族社会也十分普遍,在他们看来,山水日月、雷鸣闪电、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有灵魂,只有对它们膜拜,方可避凶趋吉。家鬼或家神、家族神、寨神或社神也是他们经常祭祀的神鬼。

  2.民俗文化

  傣族服饰典雅大方,尤其是妇女服饰,更能体现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地域中的不同支系的傣族女性服饰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傣族女性服饰根据其支系不同可大致分为四大类,即傣泐、傣那、花腰傣和傣朗型。各地傣族男子服饰差别不大,一般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裤,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现多与汉装相同。

  傣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在傣族人看来,文身是能够驱邪避害的护身符,也是傣族男子的“族徽”。傣族男子文身通常在12—30周岁之间,文身分整体和部分两种,图案有符号、名字、线条、图形、动物、文字、经文、佛祖等。此外,傣族还喜镶金、银齿,有的地方妇女则嚼槟榔、烟丝、芦子的混合物,或用植物熏烟将牙齿染成黑色,并以此为美。

  傣族一日三餐均以食用稻米为主。除了以稻米为主食以外,还加工制作出许多独具特色的糯米制品:如香竹饭、黄米饭、毫糯索、毫崩、千层年糕等。副食主要有猪、牛、鸡、鸭等肉类,以及鱼、虾、螃蟹、螺蛳、黄鳝等水产品,竹蛆、蜂蛹、沙蛆、棕包蛆、蝉等昆虫也是傣族不可缺少的副食。傣族喜吃酸辣味和“剁生”,如酸笋、酸鱼、酸肉、酸腌菜,喜用各种作料和水产品做成蘸水蘸菜、蘸肉吃,有“傣蘸、汉炒、基诺舂”之说。傣族自种的蔬菜较多,还喜欢吃一些野生植物菜,如竹笋、芭蕉花、青苔、蕨菜、折耳根、水香菜、马蹄菜、刺五加、金纽扣等。饮料主要有茶和自酿的米酒,男子普遍吸食草烟。

  傣族多以村寨的形式居住在河谷坝区,依山傍水,竹林环绕,绿树成荫,果木飘香。村寨边种植“神树”或“龙树”,作为村寨的保护神。一般而言,傣族村寨大者两三百户,小者十余家,各家一般自成院落。傣族民居多为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尤其以西双版纳地区的竹楼富有浓郁民族特色。主要建筑材料为竹、木、草排,由几十至上百根柱子支撑,离地数尺,四斜面房顶。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四周不设墙壁,主要放养畜禽,置放杂物、农具等,竹楼具有防潮、防蛇虫、通风透气等特点。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傣族住土木结构的平房,土坯墙,茅草或瓦顶,设有正房、厢房、畜厩、配房等。

  居住在云南腹地的傣族节日基本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秋节等,边疆傣族的节日则多与小乘佛教有关,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此外,一些地区傣族还有“赶花街”、采蛋节、采花节、晃露节、巡田坝等节日。

  傣族家庭多为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一般为父母与子女两代或祖孙三代组成,少有四世同堂。禁止家族内部通婚,青年男女在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叫“列少”,汉称“串姑娘”。婚姻的缔结一般经过择偶、提亲、定亲、婚礼等过程。此外,还有抢亲、“偷姑娘”、“从妻居”等婚俗。长男长女婚后多与父母分居,自立门户,父母与幼子或幼女居住,家庭财产也多由幼子或幼女继承,并由他们担当赡养父母的主要职责。

  傣族丧葬分为火葬、土葬和水葬3种。一般高等级的人、高级僧侣、百姓中的德高望重者实行火葬,平民百姓大多实行棺木土葬,凶死、难产或其他特殊死亡者实行水葬。正常死者,其葬仪一般经过报丧、浴尸、装殓、停尸吊丧、出殡、下葬、祭扫等过程。

  五、文学艺术

  傣族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二者又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诗歌、谚语、格言等。神话如《因帕雅创世纪》《太阳七兄弟》《谷神》《惟鲁塔射日》《桑木底》《鸟女儿》等。这些神话有的为创世神话,有的反映了傣族祖先的由来,有的反映傣族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经历等;传说故事有《阿銮的故事》《山神树的故事》《叭阿拉武的故事》《小金鹿的故事》《阿朗的故事》《国王和骗子》《章哈的来历》《放高升的故事》《文身的来历》《彩虹姑娘》《聪明的朱腊波提》《孔雀与乌鸦》《召玛贺索》《数星星》《借谷种》等。

  在傣族的文学作品中,长篇叙事诗独树一帜,是其文学之精华。据傣族文学评论家、《论傣族诗歌》一书的作者枯巴勐统计,傣族有叙事长诗450部。但仅留下了160余部。以内容而论,可分为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神话叙事诗、爱情叙事诗、悲剧叙事诗等。流传较广的主要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厘俸》《相勐》《鸟沙麻罗》《粘巴西顿》《兰嘎西贺》《粘响》《召树屯与南诺娜》《松帕敏》《缅桂花》《三尾螺》《三象牙》《南波冠》《宛纳帕丽》《线秀》《娥并与桑洛》《叶罕佐与冒弄养》《葫芦信》等。

  傣族喜歌善唱,主要有古歌、习俗歌、生产歌、情歌等。“章哈”,意为“善于歌唱之人”,即民间歌手、诗人,是傣族文学的保存者、传承者。

  傣族民间艺术主要表现为傣剧的创作与演出、音乐舞蹈、绘画等。傣剧产生于明代,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干崖(今盈江),主要源于傣族的原始歌舞、佛教和汉族民间戏剧等,流行于云南德宏、保山等傣族地区。其剧目一为根据傣族民间故事传说改编,二为汉族戏曲移植来的。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有演出服饰,用傣语演唱,音乐以戏调为主,民歌为辅,并使用象脚鼓、铓锣、牛竹琴、葫芦丝等乐器伴奏。傣族舞蹈以孔雀舞、象脚鼓舞最为著名。民间乐器主要有象脚鼓、铓锣、葫芦笙、葫芦丝、铙钹、箫等。傣族绘画雕刻多反映宗教内容,也多用于佛寺的装饰,如《五位佛祖》《释迦面佛图》《佛祖巡游世界》《佛法斗妖魔》《众僧聚会讲经图》等。

  

参考资料:

  1.赵瑛著:《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傣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