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哈尼族 > 风俗习惯  > 详细页面

哈尼族婚姻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和菊 2017年11月15日 阅读量:

  哈尼族的婚姻习俗别具一格。一夫一妻制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西双版纳一带较为严格,弃妻再娶,或弃夫再嫁,一般认为是不合哈尼族礼俗的,要受到舆论谴责。

  哈尼族青年男女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红河一带“杂勒特”和“苦扎扎”等欢乐的节日是当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对象的好时机。村村寨寨男女青年身穿节日盛装,向一个约定胡地点会聚,对歌欢乐,用“阿茨古”或“哈巴卡”调子吟唱本民族古老年代的生活和天地万物的演化,赞颂对方的聪明美丽,倾诉彼此间的爱情。对歌是哈尼族青年相互认识、试探对方诚意和加深感情的桥梁,也是撮合爱情的媒介。假如彼此都情投意合,就在一旁将手镯、阳伞、毛巾等信物互相交换,订下夜晚约会的地点。每当夜幕降临,或在山林中皎洁的明月下,吹笛弹琴,或在田房里、寡妇家围火对唱幽怨的情歌。未婚青年谈情说爱期间不受父母和他人的干涉。

  哈尼族支系繁多,婚姻仪式各地略异。澜沧一带,秋收后小伙子们就到其它村寨寻欢求爱,到选中的姑娘家去求亲,女方父母若同意,便用好酒款待,否则态度冷谈。得到同意的小伙子与姑娘,私下商量好,待家人不注意时双双逃走,只要逃出“寨门”,他们的婚姻便被认可。红河一带,男方请媒人说合,下聘迎娶。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当天下午,男方遗差一双干净的中年男女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父母兄弟便以酒肉设宴,款待迎亲的客人和本村老人;迎亲客人当桌交出三枚叫“厚思阿玛”的一种小贝壳作为完婚的礼节,给出嫁的姑娘精心打扮。姑娘听到了酒席上老人牵肠挂肚的惜别送嫁歌,对乡亲对父母兄弟和儿时伙伴的眷恋的忧伤一时涌上心头,止不住泪流满面。婶婶和伙伴们的抚爱与安慰,倒使姑娘愈发留恋忧伤,放声哭泣起来。随后,亲娘把一个盛满新衣的花笆箩挎在姑娘肩头上。这时,姑娘哭声大作。眼看依依难舍的女儿,做娘的也免不了眼圈儿发红,鼻梁骨发酸。众女子簇拥着出嫁的姑娘,男方迎亲人引前,新娘在村里一位同辈的女郎陪同下,伤心地哭泣着离开了娘家门,直哭到走出“寨门”为止。哈尼姑娘的哭婚,一半是由于眷恋、惜别的忧伤,一半却是必须履行的一种古规。据说:姑娘出嫁时不哭,今后的日子会不幸福。因此认为哭得俞伤心愈好。

  这时,新郎领着一群伙伴,早已在半路等待。一见新娘到来,便立即点燃三把松明火把,分别并排放在路的上、中、下各方,路的上下边还分别插上两股带叶的金竹竿,竹竿之间横拉一股白线,新娘过来,跨越火把,扯断白线,始为男方人。新娘进入夫家“大房”,向酒席上吟唱祝福酒歌的长者们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送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心不变。

  第二天鸡叫头遍,新娘手抓一把米,在丈夫姐妹带领下,要到村外井里背一背泉水。到了井边,将米撒进井水中,表示我已成了喝这眼井水的人,然后,将水背回,全家老少喝上了新娘背回的泉水,感到无比清甜,甘美。等到日头高升,随同陪婚女郎一道,新娘背着与女方村里户数同样多的用芭蕉叶包着的糯米饭回娘家去,分送给各户,表示对血缘祖根的孝敬与纪念。

参考资料:

  1.马瑶.哈尼族原始历史意识[D].云南大学,2011年.

  2.陈世英.略谈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