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土家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土家族打飞棒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韦晓康 2017年11月22日 阅读量:

  打飞棒每当秋收季节,居住在湘西桑植、永顺、龙山等县的土家族人民,特别是青年,身背鸟铳、弓箭、棍棒、昼夜守护在田边地头。遇有鸟兽前来偷吃粮食。就用鸟铳、弓箭射杀,或迅速扔出手中木棒,以击走鸟兽。有时以棒击棒。不仅掷得远,而且能发出响声惊走鸟兽。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民,从小就练成了木棒掷远60 米开外,准确地击毙飞禽走兽,以后逐步形成一种体育运动。相传“打飞棒”的运动源于明代嘉靖( 1522—1565)年间。当时湘西土家族士兵应征赴江浙沿海抗倭,远途跋涉。粮草供应不上,士兵们便携带至战地,临阵当作武器,发挥了很大作用。抗倭胜利后,土家族士兵又用它作掷远的游戏,当时带领士兵抗倭的明代昭毅将军彭尽宦,也操起一根红木瓜树棒打了一套“秦王扫江”棍,并说:“木瓜树真是土家族士兵的救兵粮”。从此,土家族人又称红木瓜树为“救兵粮”树,红木瓜树常常用为制作“飞棒”的材料,取其木质坚韧,极具历史意义。

  打飞棒一般为两人对抗赛,人多可分几组进行。每场比赛时间以打满事先约定的棒数为限。比赛在一块长不限,宽 5 米以上的平地进行,甲方手持一长 20 厘米左右的打棒,粗细以手握住为宜,另有数根约 30 厘米长的飞棒,每赛一次用 1 根。场地的一端挖一菱形小坑,深 10 厘米左右。第一步为“挑飞棒”,甲将飞捧横放在菱形小坑上,用打棒将其向前方的空地挑出。乙站在甲对面约 50 米处尽力抓住挑出的飞棒,乙如抓住时则双方互换,未抓住则仍由甲将打棒横放在小坑上,再由乙站在飞棒的落点处,用飞棒击小坑上的打摊。乙如击中则与甲互换位置,未击中则甲获第一步的胜利。第二步为打飞棒。甲将飞棒抛向空中,然后持木棒用力将飞棒击向前方,乙仍在甲的前方约 50 米处抓甲击出的飞捧,抓住了则与甲互换位置,未抓住则乙拾起甲的飞捧仍回小坑处,甲则用打捧回击,击得越远越好。甲回击乙扔回的飞滓,乙扔可设法抓住,抓住了则仍可与甲互换位置,未抓住则甲用‘打棒作尺量飞棒落点与小坑的距离。第三步的“宰鸡头”。甲量完距离后,又将飞棒置于小坑内,飞棒一端凸出地面,表示“鸡头”,并以打棒击“鸡头”,使飞棒向上弹至空中,待其落下时以打棒击,飞方仍可在对面抓接飞棒,抓住了甲无成绩,未抓住时甲方再次量距离。两次丈量之和为甲取得的成绩。然后乙依前轮比赛进行,最后计算距离,长者为比赛胜利。团体赛时,甲队、乙队按两人一组依次进行,然后计算各队的总成绩。输者要受到“学鸡叫”的惩罚,以表示飞棒击中了目的物。假如甲乙双方事先约定各击 5棒,则将 5 棒的两次丈量之和的长度来分胜负.团体赛则以每队5棒两次丈最之和定胜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