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白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白族扎染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2017年10月31日 阅读量:

  扎染,又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而民间称其为“印花布”,在大理地区叫“疙瘩花布或疙瘩花”。

扎染传承人——段银开(图片来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我国的扎染技术起源于黄河流域,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大批生产“绞缬稠”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可见,我国的扎染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云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久负盛名,历史悠久,已传承了近千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洱海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扎染工艺。盛唐时期,扎染因工艺特殊,素雅而绚烂,扎染制品更是成为了南诏国向大唐宫廷进献的贡品。当时的染布的技艺密不外传,除了喜洲镇及巍山邻近之地外,均不产扎染,全靠往来滇藏的马帮运送。

美丽的扎染制品(王铁志摄影)

  白族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扎染。扎染的蓝与白,透过千年时光,早已浸染成为白族人生活的底色。初生儿需用染有八卦图案的布包裹,而老人的寿衣,一定要用反复浸染七八次,颜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制。女子出嫁,必带几样扎染的嫁妆;孩子出生,襁褓、背带皆用扎染;衣裙、窗帘、桌布、床单等,无一不用扎染。

  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大理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

  白族扎染的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用得最多的是板蓝根,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在松木桶中沤制成染料。

  扎染布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制作时,根据人们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再浸入染缸里浸染。染色时,将白布上画好花纹的部分用针线缝起来,外观上看,像一个个的疙瘩,入染缸中浸染,扎起的疙瘩不会着色,展开后即形成花纹。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染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薄如烟雾,轻芳蝉翅,若隐若现。

扎染制作工艺(图片来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通过反复的浸染,每浸一次颜色就深一层,也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就有了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了。制作好的扎染布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颇具艺术效果,还可以根据各种图案的扎染布制作衣裙、围腰、床单、窗帘、桌椅罩等生活用品。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复浸染(图片来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白族扎染制品朴素自然,清雅别致,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的体现。更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采,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风俗民情与审美情趣,并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传统大理白族扎染主要以白、蓝两色为主,近年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扎染作品因其古朴雅致的特点而畅销国内外。

资料来源:

  [1]简书:《千年传承|大理白族扎染工艺》

 

  [2]人民网:《大理白族扎染:“青出于蓝”的层层布艺》

  

  [3]图片链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走进大理白族扎染工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