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瑶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白裤瑶服饰:穿在身上的风景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平强 文/图 2020年05月06日 阅读量: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男子包扎白色头巾、穿着及膝的白色七分“长裆马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少数在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十几年来,笔者百余次出入瑶乡,拍摄、记录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变化,也和白裤瑶同胞成为了朋友。

  白裤瑶妇女精通纺织印染,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服饰印染制作技艺。

    

白裤瑶聚居在喀斯特大石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饮水困难、生态脆弱。通过当地政府的扶贫搬迁,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图为白裤瑶为数不多的旧民居。2019年9月拍摄。

    

  白裤瑶居住在喀斯特地区,过去处于深度贫困之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政府实施易地搬迁项目,深山中的白裤瑶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瑶乡新区。如今,南丹县里湖片区安置工程占地面积约1200亩,已经建设300余栋12万余平方米,安置1000余户贫困白裤瑶乡亲,项目总投资4亿余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政府近年建设了瑶乡新区,新民居保持古老白裤瑶的民居特色,建筑风格融入了牛角、瑶王印、陀螺、铜鼓等瑶族文化元素。易地搬迁使深山中的白裤瑶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瑶乡新区。2019年9月拍摄。

    

  易地搬迁项目结合了白裤瑶铜鼓文化、服饰文化、婚恋文化、歌谣文化、丧葬文化、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进行设计,这样的安置区在南丹县还有几处,只是规模不同。今年,这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瑶族支系将实现整体脱贫。

    

铜鼓是白裤瑶文化重要的象征之一。一人敲打,另一人手持风桶跟着节奏向鼓腔内抽送产生共鸣。白裤瑶群众在红白喜事上都敲铜鼓,并着民族盛装出席。2019年2月拍摄。

    

每逢重要节日,白裤瑶群众都有举办长席宴的习俗。以前,芭蕉叶当作盘子,芭芒干折成筷子,一个饭团、一块牛肉,再加一碗酒,就是长席宴的全部。现在改变了很多,但不变的是白裤瑶自然、和谐、平等的美德。2019年2月拍摄。

    

白裤瑶的丧葬习俗十分独特,整个葬礼悲壮、肃穆,气氛凝重庄严。参加葬礼的亲友依次排队顺时针绕牛一圈,缅怀逝去的亲人。2007年10月拍摄。

    

  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同胞保持着男耕女织的传统习俗,有着独特的婚俗、葬礼、服饰等民族文化风情。2006年6月,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白裤瑶服饰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传统的白裤瑶服饰分男装和女装、节日盛装和便装,其服饰图案以鸡仔花为主要纹饰,体现出白裤瑶群众对鸡的崇拜。妇女夏装的上衣是前后两块布,很随意地搭在肩上,后片绣有瑶王印图腾;下身是蓝白相间的百褶短裙。男子盛装在整体造型上像一只雄鸡,上身为黑色立领对襟短衣,在衣领、袖口及衣摆处以宽约8厘米至10厘米的湖蓝色布料镶边,衣脚是鸡的尾巴,两边是鸡的翅膀。腰部两侧和底摆处装饰着鸡仔花等图案;下装为白色宽裆过膝的七分“长裆马裤”,膝部绣有5条红色花纹,相传这是瑶王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血手印,绣在衣上以示纪念,也是图腾标志。

    

白裤瑶妇女盛装分冬夏两种,夏装最为精美。上衣俗称“褂衣”,前后衣片用两块布料缝合而成,无领无袖,仅肩部相连,在造型上保留人类服饰早期“贯头衣”的形制,背后绣有瑶王印,因此,白裤瑶又被称为“两片瑶”。下装为蓝色蜡染及膝百褶裙,裙摆以红色花边为装饰。2017年2月拍摄。

    

  白裤瑶妇女精通纺织印染,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服饰印染制作技艺。南丹县八圩乡瑶寨村的黎凤珍,自幼跟随祖母和母亲学习白裤瑶服饰的制作技艺。她从小耳濡目染,接触、学习并深深爱上白裤瑶服饰制作技艺。吃苦耐劳的她熟练掌握了30多道复杂的白裤瑶服饰制作工序,还特别擅长刺绣、浸染等技艺。

  2004年,黎凤珍在家乡开设了土布染坊。创业伊始,黎凤珍的染坊生意并不景气,“那时有手艺没资金,染坊破旧,产量很小,下雨天屋内还会渗雨。”黎凤珍的屋外,架子上晾晒着白裤瑶服饰,那一抹蓝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如今,黎凤珍经常到社区、村屯和学校指导妇女和学生制作服饰,手把手地传授技艺。成为南丹县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后,黎凤珍有了很多外出学习和交流展示的机会。她发动40余名瑶族妇女一起做瑶族刺绣,一块绣有瑶王印图腾的绣片300元,一条刺绣腰带400元,勤快的妇女一个月能绣10条。

  白裤瑶服饰制作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经过纺纱、织布、描图、蜡染、刺绣、缝制等30多道工序,其中许多工序都受季节和天气变化的影响。

    

白裤瑶妇女纺纱织布做衣,新买的棉纱要经过蒸煮、漂洗、凉晒才可织布,而年轻一代的白裤瑶妇女大多直接到市场上买白布。2007年10月拍摄。

    

跑纱。白裤瑶的妇女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女子要学会一整套的制作工艺。织布前,先把纱线理好绕成捆。大多是几个邻居互相帮忙才能完成。在跑纱过程中,也是妇女们交流技艺、聊家长里短的开心时刻。2014年5月拍摄。

    

用蜡刀蘸上融化的蜡水,描绘瑶王印或者其他图案于白布上,再经过靛蓝染液浸染,加温煮化蜡块,留下白色图案。2015年3月拍摄。

    

  制作女子盛装服饰是最复杂的,黎凤珍需要先将粘膏在白布上画出裙边图案和背心图案。染布时,她要上山割蕨草,再掺杂一些不知名的草,烧成灰,随后过滤,用过滤后的水与适当比例的蓝靛和酒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制成染布的水。织好的白布,要上山挖一种植物的果实——“多亚”果,进行浸染,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进行。洗净挖来的“多亚”果切成片煮沸后,把布放入汤中浸泡,捞出后在烈日下晒干,这一环节需要不断地重复进行。

    

蓝靛染布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是白裤瑶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裤瑶妇女用蓝靛草来提取染布用的靛泥,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缝制衣物的白棉布用蓝靛这种天然染料染色,其色泽与一般的机织布印染有所不同。2018年8月拍摄。

    

  

染布、刺绣完成后,就开始缝制。大多是纯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现在有的工序也用缝纫机缝制。2019年9月拍摄。

    

  延续至今的白裤瑶服饰文化表明,在远古时代,白裤瑶群众就已经学会运用抽象的文化符号表达生活情趣和审美理念。白裤瑶服饰寓繁于简,注重整体视觉效果的统一,在装饰上将多种元素按照自己的审美和服饰文化的表现需求进行有机结合,辅以独特的工艺手法,显示出对美的塑造的高度掌控能力。

  随着社会变迁,现在,白裤瑶年轻一代平时很少穿传统的服饰,只有在传统节日和出席红白喜事活动时,才能见到“原汁原味”的白裤瑶服饰。

  在瑶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中国第一家瑶族生态博物馆就落户南丹县里湖乡怀里村,对白裤瑶自然村寨的原状进行保护,同时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南丹县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黎凤珍在染坊免费教授前来学习的小学生。2018年拍摄。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