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侗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粟田梅(侗族):“非遗”传人织出侗乡致富路

来源:民族画报 作者:新华网 2018年04月11日 阅读量:

党的十九大代表粟田梅(侗族)(网络图片)

  “侗锦纺织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绝对不能丢了!它还可以帮大家找到一条维持生计的路子。”自12岁拿起织梭随母亲研习侗锦,国家级侗锦织艺“非遗”传承人粟田梅如今已在织机上穿梭了40余年。作为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她毫无保留地将侗锦织造技艺免费传授给他人,并带动一方百姓走上侗锦织造的致富之路,为侗乡人民编织出了多姿多彩的锦绣生活。

粟田梅和她钟爱的侗锦 (傅煜 摄影)

  倾心相授匠心传承

  侗锦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因独特的纺织工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侗锦成为中国著名织锦之一。位于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的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是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分布区。

  从通道县城往西北方向驱车40余公里,就来到文坡村。这个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偏僻侗寨,是侗族大戊梁文化和侗锦文化发源地之一。“侗家母亲会把祖辈流传下来的织锦技艺,手把手地传授给自己的女儿。如果谁家的女孩不会织锦,那会被视为很不光彩的事。”一提到自己钟爱的侗锦,53岁的粟田梅侃侃而谈,她迫不及待地带记者来到一台古老的斜架式织机前,演示讲解其织造过程。

  粟田梅介绍,侗锦织造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等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难的当属数纱。“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要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

坐落在文坡村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傅煜 摄影)

  粟田梅12岁开始随母亲研习侗锦,15岁已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技艺,16岁掌握复杂的“八十八纱”纺织技术。在粟田梅灵巧的手指间,可以编织出具有浓郁侗族文化特色的芦笙、鼓楼、风雨桥等图案。凭借精湛的侗锦纺织技艺,粟田梅2009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粟田梅说,在过去,当地人织出的一匹匹侗锦多用于日常穿戴,且品种比较单一,并未进入市场流通。加之农村青壮年不断外出务工,侗锦曾一度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丢了啊。”对此忧心不已的粟田梅立即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抢救、保护和传承侗锦织艺的行动。她先是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牙屯堡镇创办了“雄关侗锦坊”,敞开大门培训织锦爱好者,同时走村串户传授织锦手艺。她还办起侗锦织造讲习所,毫无保留地将侗锦织造技艺免费传授给通道县及周边地区前来学艺的妇女,先后培训了6000多人次,使她们成为侗锦织娘。

织娘们在“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互相交流、切磋技艺 (傅煜 摄影)

  织出精彩造福一方

  2011年,粟田梅当选为人均纯收入仅500余元的贫困村枫香村(后和其它四个村合并为现在的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有“老熟人”悄悄劝她别接这个“烂摊子”,一些村民议论纷纷,认为女人当村支书干不了什么大事。面对质疑和朋友奉劝,粟田梅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如何为文坡村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经走寨串户多方征求意见未果后,侗锦再次触碰到粟田梅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想——将侗锦织造技艺转化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文化产业,从而辐射带动生态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业。

粟田梅向记者演示侗锦织造过程 (傅煜 摄影)

  近几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推动下,“非遗传承人”身份让粟田梅带着侗族织锦几赴北京、上海、台湾,到韩国首尔等地参加国际性大展。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侗锦这种传统手工艺品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商家与消费者的青睐。不过,文坡村的侗锦产业化发展之路一开始走得并不顺畅。

  “起初村里的织娘都是在家里分散作业,因为联系不方便,沟通不到位,大家最后提交的侗锦产品参差不齐,远达不到签合约时的质量要求。这样不仅没赚到钱,按合同还要赔偿。”粟田梅回忆道,2011年,她们原本接到一位法国客户的一万件订单,因为担心产品质量不过关硬是不敢接。

  走进位于文坡村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只见30多头裹蓝帕的侗家织娘正娴熟地在各自织机上飞梭走线,并不时来回走动,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平时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随时向常驻在此的粟田梅请教。“仅靠我一个人来教是不行的,要靠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传承这项技艺。”在粟田梅眼里,这些织娘们都已学成出师,有些已与自己的水平不相上下。除了肩负传承重任,织娘们织锦技艺的提升,也为侗锦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入设计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侗锦产品 (傅煜 摄影)

  听闻姐姐在这里织锦每月可拿到3000多元的收入,今年7月,此前在广东务工的文坡村二组村民龙练霞干起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再也不想外出了。“既方便照顾家人,又可以抽空干点农事。”今年30多岁的龙练霞说。和她一样,看到侗锦的销路慢慢打开了,村里许多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拾起祖辈们的老手艺。

  在集传习、生产、展览、销售于一体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有一层楼专门陈列着各种或传统或现代的侗锦产品。粟田梅介绍,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通过与专业销售公司和文创企业对接,与织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她们积极改进侗锦纺织技艺和图样款式,如今生产的侗锦产品已从过去的小孩背带、头巾、出嫁用的被面延伸到围巾、披肩、抱枕、桌旗、四件套等。这些加入设计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侗锦深受客户欢迎,目前已远销至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每个村民都是公司股东,织出的侗锦卖出的价格就更高,老百姓得到的利润也就多了。”在粟田梅的带领下,文坡村积极探索推行“村企合一”企业架构,通过“市场订单(销售公司)+专业设计服务团队+村级公司+合作社(基地固定织娘+家庭织娘)”模式,村里的侗锦产业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500余元增至2016年的3500元。

  在粟田梅出任村支书后的2014年至2016年,文坡村共有119户、529名贫困户成功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7个百分点。现在,粟田梅仍惦记着村里尚未脱贫的41户贫困户,对于文坡村的未来,她思路目标清晰:“要力争让大家明年全部脱贫,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侗锦产业,形成侗锦产业、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业与观光农业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