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满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满族民间工艺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13日 阅读量:

  民族民间工艺如同活化石,记录着远古人类的诸多文化信息。尤其以萨满文化为特征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的民间剪纸,颇具审美韵味与深层内涵。

  满族尤以剪纸和刺绣民间工艺见长。即便在狩猎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早期生活阶段,满族先民就用桦树皮、麻布、薄兽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种图案,装饰在衣物及日用器皿上。满族剪纸, 可能源自萨满祭祖场所的图腾装饰与挂笺,传闻自家宗族祖先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来的就挂几张笺。后随生活环境改变,纸张的使用日益普遍,就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剪纸作品。

  在东北满族聚居区,直至不久以前,还盛行着九月贴窗花之风俗,民间曾代代相传“九月糊窗花,不糊鬼来抓”的说道。每至九月,挨家挨户,贴满各式窗花,各种鸟兽花卉、古今人物栩栩如生……不论“驱鬼辟邪”,仅从现实而言,既美化了环境,又让日子变得生机昂然,红红火火。

  每逢新春佳节, 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用五彩剪纸,髅刻云纹字画,并带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及屋内大梁等处,求福祈吉。东北满族春节剪纸,将茫茫雪原中略显孤寂的古老家园装点得温馨又新颖,富有生活情趣。

剪纸作品《娶媳妇》 刘军摄影

  其实,这样一种民间工艺,早在清代,就已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朝廷大雅之堂。如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就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觐见慈禧太后,连她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过去,满族妇女一般都会剪叫“媳妇人儿”的旗装人物,梳“大拉翅”头,穿旗袍登旗鞋(高底鞋)的女性,有单有双有多人,传言此类剪纸来源于满族先民对女神的崇拜,带有原始宗教萨满色彩。其类似形态,亦有留长辫之男子、拿长烟袋的姑娘、头戴各种饰物的女性,还有拟人化的猎物等,颇具地域和民族特色。

  满族另一类常见的剪纸是刺绣“花样子”,如枕顶花、鞋花、围裙花、荷包花等,大致为花卉、蝴蝶及福寿如意图案。至于生活中常见的装饰性剪纸则更加丰富多彩,有狩猎、捕鱼、坐花轿、赶爬犁等各种生活场景及动植物形象和装饰性图案,作为窗花、炕围花、棚花。这些剪纸工艺有时也加熏、烫等特殊技法。

  现在,黑龙江宁安、海伦等地的满族剪纸艺术在全国依然享有盛誉。

  刺绣是满族民间工艺的另一个大类,俗称“乡”。主要施用于服饰、花鞋、荷包、枕套、桌帘、门帘、幔帘等。刺绣除一般的彩线乡以外,还包括补乡、堆绫、挑花、贴乡等各种类别。图案则花卉祥鸟、人物故事、诗词短语、山水屋舍、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乡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上至皇后妃嫔,下至村姑农妇几乎人人都会乡花。姑娘出嫁时,乡技如何是男方十分重视的一个条件。新媳妇过门后“亮箱”展示自己的乡品,若图案美观、技艺精湛,就等于在男家及其亲友中树立起巧妇的良好形象,否则就会被瞧不起甚至认为是家教无方。因此,正常人家的女孩都把学习刺绣当作关系自己一生的大事,从小勤学苦练,婚后仍将其视为装扮自己美化家庭的一项重要技能。

  另外,满族民间补绣工艺,也称“钉线”,主要流行于东北农村。以家织布和棉线为原料剪缝而成,黑白色为主调,间用他色。纹饰以“榴开百子”“吉庆有余”“葫芦盘长”及福寿、八宝等吉祥图案为主,多配以黑色边饰,常绣于幔帐、坐垫之上。

  时至今日,在东北地区一些满族家庭中还保留着许多荷包、“乡花鞋”等刺绣乡品,有的正在成为民族民间工艺的珍贵文物。

满族荷包,刘军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