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满族 > 饮食起居  > 详细页面

满族服饰文化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2017年11月13日 阅读量:

  满族服饰高雅华丽,不仅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而且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适应寒冷气候和射猎生活需要,无论男女,日常服饰均为保暖性较好的“马蹄袖”式长袍马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旗人”装束,便被称作“旗袍”“旗装”。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并与汉民族等传统服装有所融合;至民国时期又加进了西方时装成分,因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因在窄小的袖口处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的“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和面料也越发多起来。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相类似的,还有一种叫“窝龙带”的琵琶襟式坎肩,并将衣襟缝成弧形,美观又便于骑行。此种坎肩,现仅留存于内蒙古东北部的满族居住地。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与时俱进”,多有革新。清后期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式旗袍,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风韵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首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最高可达25厘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部位。跟底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还饰有丝线编织的穗子。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

  “高底鞋”缘何而来,还有一个传说:满族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树杈子,终于大获全胜。从此,满族妇女们就穿上了这种高脚木鞋,世代相传。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与腰肢摇曳的步态,颇显优雅。

  至于满族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鞋面彩绣花卉图案。还有一种“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便于平时劳动。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 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还有一种称作靰鞡(一写乌拉)的鞋,以猪、牛、鹿等兽皮缝制而成。形状为前尖后圆,鞋帮贯以六个鞋耳,鞋口近脚处垫以衬布,并用一细皮带联结靴耳;此类鞋比较宽大,穿用时须在鞋中充垫“东北三宝”之一的乌拉草。由于乌拉质柔量轻,行动自如,既可防寒,又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故得以沿用下来。

  满族传统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上尖下宽,由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小檐,有的用织金缎包边。帽顶缀有“算盘结”,帽檐下方正中镶有珍珠玛瑙或小银片。因这种帽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满族传统暖帽与帽冠上的顶戴

  满族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袍上镶白色的花边。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满族女子喜欢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香囊、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图为满族清代绣花湖色缎佩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

  过去,满族男子还喜以“扳指”为手饰。扳指,又称搬指或班指,是早先戴在大拇指上拉弓射箭所用的工具。最初,扳指多以象牙骨头制成。后来,扳指变成装饰品,做工与质料越发考究,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茶晶等各类品种,多雕饰龙马纹、花草纹、山水、人物、诗词等纹饰图案,镂刻细腻,品赏价值极高。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