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朝鲜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朝鲜族乐器制作技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曹保明 2017年11月23日 阅读量:

金季凤在制作乐器

金季凤设计制作的伽倻琴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遇到节庆活动,常常可以看到朝鲜族同胞带着乐器载歌载舞的场面。几十人、上百人在一起边唱边跳,规模宏大,振奋人心……朝鲜族的歌舞,往往离不开他们身边的乐器。我的朋友金季凤就是著名的朝鲜族乐器制作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人。

  金季凤1937年出生在延吉二道河东的一个小村落。家里本来是一个医药世家,爷爷开着一个小诊所,父亲不但会看病,还是一个木匠,经常上山采药、外出给人看病。一家人走南闯北,都很喜欢歌舞。那时候,乐器很贵,一般人家是买不起的,父亲就常常亲手给孩子们做乐器。金季凤是家中老三,从小喜欢跟着父亲学做乐器。在主业是中医的家庭,如果再学别的就属于“不务正业”。渐渐地,父亲发现三儿子“心往别处使”。每次进山采药,金季凤都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是父亲让带的,专用于采集药用植物;另一个是他自己偷偷准备的,专门收集树枝、木片,记录什么样的木头可做什么样的乐器。

  有一天,父亲领他进长白山里的十四道沟,那里满山遍野的各类药材很多。父亲边走边告诉他说:“季凤,这是刺五加……”他却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了“这是’发’(音符中的4)!”。父亲又指着一种植物说,“这是白芷……”他却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上了“这是‘西’(音符中的7)!”。

  回来后,父亲发现了他的小本,气坏了,正要打他,他却准确地说出了各类药材的名称和作用。更让人惊奇的是,金季凤同时又记住了长白山里什么木材做什么乐器最合适。父亲真是拿他没办法。母亲却支持老三,她对丈夫说:“你学了一辈子中医还是个’穷’,儿子愿意干啥,你就让他干啥得了。”

  有了母亲的支持,金季凤开始学着自己做起了乐器。哥哥金京洙从小就喜爱小提琴,可是没钱买。他靠给人家打工挣钱买了一把,不让任何人碰,但后来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哥只好忍痛将小提琴卖掉。金季凤给大哥做了一把小提琴,尽管样子不好看,但“声”好。哥哥拉住弟弟,流下了泪。

  金季凤做的乐器多种多样,大的、小的,长的、扁的,挂满了他家的屋墙。尽管没一个像样的,但是好用,村子里的乡亲们和同学常常找他来要。他们不嫌这些乐器做得粗糙,你拿一把他拿一把。就这样,他会做乐器的名声也在村子里传开了。

  一晃中学毕业,他要到县民族高中去读书,临走那天他对父亲说:“把那面小毛鼓送我吧。”原来父亲曾经亲手做过一面小鼓。由于当时父亲不会熟皮子,那小牛皮还带着毛就蒙在了小鼓上。可是父亲舍不得扔,一直在家里使用。父亲懂得儿子的心意,摸着他的头说:“季凤,你要干啥就干吧!阿巴吉(父亲)支持你!各民族应该有自己的乐器制作师。”就这样,他怀抱着那面带毛的小鼓,在父亲期待的目光中,离开了自己的家。

  金季凤在县民族高中毕业后,又到延边汉族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延吉县农业学校当教师。由于他学习非常优秀,汉语又好,所以学校准备进一步提拔他,可是他的心里总是“想”着乐器。 

  那年是1958年,他21岁,当老师已经半年了。这一天,他突然向学校领导提出:“不当老师了。”学校领导吃惊地说:“正要给你提干!”他说:“不行。”学校领导又说:“准备派你去北京进修!”他说:“不去。”“这么好的待遇你都不要?你疯了?”但是金季凤“鬼迷心窍”般地走了。

  他直奔延吉乐器厂。这个1953年成立的厂子当时只有3个人。在日伪统治时期的东北延边,这里到处都是日本的、西洋的乐器店,但没有一家是当地人开的。金季凤决心把朝鲜族自己的乐器厂办起来。从此,他带领工人开始了民族乐器开发的漫漫长途。

  冬季的东北,十分寒冷。每天他第一个到班上干活,延边乐器厂的所有乐器都是他亲手设计的。他说他连做梦都会想起各种乐器的样子。

  金季凤喜欢钻研,他用心改造了许多乐器,使它们更符合朝鲜族音乐的需要。比如12弦的伽倻琴,每一根弦下有一个用枣木做的琴码,看起来像大雁的脚趾,所以被称为“雁足”。可是从前伽倻琴的第一个和第十二个“雁足”(琴码)都是靠边的,而朝鲜族许多民歌,如《平北宁边歌》中,往往有一组高音要突然“跳”出来,而这种靠边的琴码就弹不出这个音。金季凤决心对伽倻琴进行改造。

  他首先进行了细致的民间调查:伽倻琴在 古代是什么样子,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经过在东北三省走访,后来又找专家了解,他这才明白,是古人把伽倻琴的“雁足”放错了,“雁足”靠边会使琴的声音受限制,音量出不来。如果“雁足”不靠边,弹出来的音不仅音域宽,而且好听,于是他对伽倻琴进行了改革。他不让“雁足”靠边,并且加了一根弦。古代的伽倻琴使用五音法,朝鲜半岛、蒙古、越南都是这样,五音法中,没有“4”(发)和“7”(西)。金季凤加上一根弦,就可以弹出“4”(发)和“7”(西)了。后来,一些专家认为伽倻琴的音量还不够丰富,于是金季凤又创造出21弦伽倻琴,后来又发展成25弦。伽倻琴在金季凤的手上获得了神奇的生命。

  近60年的民族乐器生产制作生涯,金季凤一路走来,感受颇深。他说:做乐器,要“歌”在心中,“声”在手上,“情”在工具上。人做的是乐器,乐器是凝固的“歌”。人在做时,就已“看”到了它的未来:它会是什么样子?它会发出什么声音?做乐器的人要爱每一件做好的乐器,也要爱每一件做“坏”的乐器。有一次,他们做坏了一批“奚琴”,徒弟把这些奚琴扔进了垃圾箱里,被垃圾车运走了。金季凤硬是把它们追了回来。他说:“坏的琴也有用,可以作为借鉴,我们还要琢磨它们。”

  金季凤几十年的心血所培育的乐器厂,如今已是国内重要的朝鲜族乐器生产基地,每年可以批量生产几十类多种规格的朝鲜族乐器,连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乐器专家、团体和个人,都来这里定做乐器。金季凤的徒弟也多达100多人。2006年,他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朝鲜族乐器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金季凤说,几十年来,自己没有做过一件“满意”的乐器,他有着更高的追求和目标。现在,他和同事们决心要把“小锣”和“大锣”的制作技艺抢救挖掘出来。小锣大锣属于中国朝鲜族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农乐舞”中必备的乐器,现在全靠进口。年逾古稀的金季凤,正在不断尝试,决心一定要把这项“手艺”找回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