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彝族 > 节日庆典  > 详细页面

阿依蒙格:不一样的彝族儿童节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吴薇 2018年10月29日 阅读量:

中间人在调解。

正在与“恶鬼”抗争的孩子们。

  彝语“阿依蒙格”,汉语意为“儿童的聚会”,是彝族的儿童节。“阿依蒙格”曾广泛流传于彝语北部方言区,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今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谷堆乡还完整保留着“阿依蒙格”节日仪式。

  与国际“六一”儿童节相比,“阿依蒙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阿依蒙格”仪式上,大人通过讲述古老灾害神话,向孩子们传授防灾知识、环保观念,也通过一些“模拟巫术”培养孩子勇于向邪恶势力作斗争、团队协作、光明磊落等优秀品质。2009年, “阿依蒙格”被列入四川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凉山彝族主要聚居于高山峡谷地区,交通不便。自古以来,当地人深受风雨雷电、冰雹、地震、干旱、泥石流、虫害瘟疫等灾害的侵袭。彝族祖先们经过经验累积和世代口传,以集体记忆的方式建构了共同的灾害认知,外化为灾害叙事,关于“阿依蒙格”的神话传说便是其一。

  据说,开天辟地的时代,阴间住着一个恶鬼叫普兹普阿莫。他无恶不作,经常向人间散播瘟疫灾害,祸害孩子,彝族称之为阎王。

  在彝历中的羊日至狗日期间,普兹普阿莫每天都要从阳间抓儿童为他死去的儿子祭祀。有一天是一个鼠日,普兹普阿莫家族倾巢出动,前往鬼城德布洛莫观看一场角斗。彝族儿童们便带着家人准备好的长矛、红缨枪等武器,背上干粮去讨伐魔鬼。中途遇见了阴阳两界的使者出来调解,劝诱孩子们回家去,但大家坚决不同意。他们一鼓作气跑到普兹普阿莫的家里,砍刺鬼屋,最终烧掉了鬼屋,并诅咒普兹普阿莫永远被囚禁于外,不能散播瘟疫和灾害。孩子们的诅咒果真灵验了,鬼怪们自此就被永远禁居在德布洛莫这个地方。

  从此以后,“阿依蒙格”仪式就流传了下来,在每年春季彝历中的鼠日进行,并逐渐演变成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禳灾教育的民俗节日——彝族儿童节。

  每年开春后,举行“阿依蒙格”仪式的村落,需提前请毕摩选定一个鼠日。在仪式前一晚,毕摩用锅灰为村里的孩子抹花脸,手持碗或竹篮钵逐户转火塘,口念“祛除你家穷鬼馋鬼”,然后收取每户粮食出门,将粮食集中在一起酿成醪糟酒。

  仪式当天,各家各户的父母给自家的孩子穿上新装;孩子们则削木为刀,编草为穗,插玉米芯做矛头,剥玉米皮当缨枪,用竹篮背着用麻籽和燕麦炒制的干粮,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一起。

  毕摩为孩子们讲解“阿依蒙格”的传说故事后,选取一个命相旺的长者作为“寨主”,带领孩子们向鬼屋进发。儿童们手举提前制作好的彩枪、长矛、弓箭等兵器冲向鬼屋,一路上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不让任何人掉队。路途中,一位中间人站出来劝阻孩子们,但义愤填膺的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拒绝接受调解。大家并肩作战,勇敢烧毁了鬼屋,让魔鬼无家可归,最后将寡蛋、烂鞋和烂锅刷绑在一起掷向德布洛莫,与魔鬼盟咒,从此互不相扰。

  之后,孩子们带着胜利的欢笑凯旋而归,集中在一个宽敞的坝子里,围坐成一堆。大人们将买好的猪或羊,按顺时针方向绕着孩子们转9圈,同时口诵祝咒之辞。咒诵完毕后,大人们就开始杀猪宰羊。至此,灾害得以禳解,预示孩子们来年将无病无痛,健康快乐地成长。

  彝族儿童节“阿依蒙格”显示出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其精神内核是教育儿童树立防灾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它蕴含了彝族人民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理念,对于儿童生态保护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Baidu
map